<rp id="bpc9g"></rp>
<del id="bpc9g"></del>
<label id="bpc9g"></label>

      <ol id="bpc9g"><samp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samp></ol><rp id="bpc9g"><object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object></rp>
    1. <button id="bpc9g"><acronym id="bpc9g"></acronym></button>
      <th id="bpc9g"></th>

      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法治要聞

      用碑拓,向中華傳統法律文化致敬

      2023-04-12 10:06:56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圖為“迷宮”式設計的“法度與氣象——在碑刻中遇見盛唐”展覽。 鄭超 攝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李雪梅說:“圈里很多做碑刻的人,是從藝術史和美術史角度看碑。而我們的角度不一樣。別人看書法,我們尋法律。進一步說,我們研究的是碑刻與整個國家的法度、法制社會的互動關系”


      圖為“法度與氣象——在碑刻中遇見盛唐”展覽開幕式上工作人員展示傳拓技藝。 鄭超 攝

      《法治周末》記者 鄭超

      將宣紙附著于碑面之前,先噴上適量的水,讓紙達到微微潮濕的程度;宣紙與碑面貼合后,再用棕刷在紙上來回平刷幾遍,將空氣擠出,使宣紙與碑刻緊密無間;然后,用拓包蘸上黑或紅的墨汁,往紙上有節奏地拍打按壓。按壓力度要適當,沒有碑文的地方也要按壓到,最后將宣紙揭下,就成為一幅完整的拓片。

      3月10日下午,在“法度與氣象——在碑刻中遇見盛唐”展覽開幕式上,《法治周末》記者看到了上述傳拓技藝的整套工序。

      將禁令、規范、公文、契約和訟案等銘刻于青銅器或石碑上,公布彰顯,以備查考,以垂久遠,是中國古代法制文明的一個重要傳統。

      傳拓,則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拷貝出來的傳統技藝。

      現場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整個傳拓過程看似簡單,實則講究力度與技巧,稍有不慎,宣紙破了,就要從頭再來。不過,有經驗的傳拓者也有補救方法,“取部分宣紙鋪在破的地方,再次貼合、拍打,修補后幾乎看不出來”。

      據了解,此次碑刻展由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大傳統法治文化創新發展基地共同主辦。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李秀云、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蔣浩、中國政法大學沈家本研究中心教授沈厚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黃正建、天津財經大學教授侯欣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李力等參加了開幕式。

      李秀云在展覽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碑刻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重要載體。她還介紹,從2017年開始,校黨委宣傳部與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就共同打造“法律碑刻與傳拓傳統文化育人平臺”。他們創造性開展“碑石課堂”教研體系研究與實踐,并實施“傳統法制文明喚醒計劃”。

      在碑刻中發現盛唐法制

      6年來,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李雪梅教授帶領團隊在京內外舉辦過多場不同主題的碑拓展,甚至還將展覽辦到了挪威,成為傳統法律文化海外傳播的成功案例。

      “法度與氣象——在碑刻中遇見盛唐”展覽是系列主題碑拓展的第10場,展覽聚焦唐碑主題,仍以碑刻為載體,共展出展品50余種,時間則貫穿初唐、中唐和晚唐整個時期,意圖展現唐碑中的“盛世之光”。

      在李雪梅看來,大唐盛世是一種綜合體現,表現為整個社會對法度的自覺追求。展覽通過國家典制、日常行政、宦海沉浮、婚喪嫁娶、中外交流、人物象形等專題,讓觀眾近距離感知大唐的法度尊嚴、賢君名臣的治國理想、書法的持久魅力,以期進一步激勵師生崇法尚德,譜寫新章。

      而展覽“迷宮”式的設計意圖再現唐代長安城的棋盤式布局,展品中的師生研習成果詮釋了法大教研相長、研學互動的特色。

      李雪梅進一步介紹,唐代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座高峰。作為享譽世界的強盛國家,大唐以其成熟的法制建設、兼收并蓄的開放風格、雍容恢宏的氣度,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碑刻藝術發展到唐代,也呈現了煥然一新的面貌,一座座豐碑巨刻,昭示著千年前的繁盛。

      據了解,本次展品中,既有彪炳千古的《孔子廟堂碑》《多寶塔碑》《玄秘塔碑》《大秦景教碑》,也有以制、詔、敕、冊、誡、牒等為代表的法律碑刻;既有傳世名篇,也有新出土的《封武承嗣冊書》《封宛嘉賓制書》《苑嘉賓墓志》《上官婉兒墓志》等。

      這些碑拓來自陜西、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兼具歷史價值、文獻價值、藝術價值,呈現出絢爛多姿的唐代碑刻之深厚底蘊。

      81萬字的碑刻考察“秘籍”

      在展廳一角的書柜里,陳放著系列碑刻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屢獲學術獎項的《碑刻法律史料考》《法制“鏤之金石”傳統與明清碑禁體系》,也有新近出版的《昭昭千載:法律碑刻功能研究》《中國古代石刻法律文獻敘錄》以及《古代法律碑刻研究》論文集等。

      這些成果也奠定了李雪梅的學術團隊在石刻法律文獻研究上的學術領先地位。

      1998年,李雪梅調入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當年就認定了這個“幾乎沒有人做”的研究方向。二十余年來,她帶領學生親訪碑石,遍覽志書,掌握了八千余種古代法律碑刻的線索,并于2020年將這些碑刻的基本情況匯成81萬字的《中國古代石刻法律文獻敘錄》,作為考察核實工作的“秘籍”。

      許多人通過研讀史料研究碑文,但李雪梅卻更注重實地訪碑,她每年帶隊去各地調研,搜集第一手資料。2015年、2016年是訪碑的高峰時段,兩年間帶學生集體訪碑多達49天。即使在過去3年,考察也未曾中斷,山西、山東、河南、陜西等碑刻富藏區,留下了師生并肩而行的身影??疾熘?,老師邊拍邊講,學生邊走邊記,建筑布局圖、碑刻位置圖、法律碑刻數目等了然于心。

      考察結束后不久,學生手繪的碑刻分布示意圖便驚艷出場。展廳現場,各類學生手繪作業也頗為吸引目光??梢哉f研習加考察的模式,既加深了師生情誼,也培養了學生的好古興趣,更激發了研究的潛能和創造力。正如一個學生考察后的心得所記:“回望時才發現自己與歷史是如此的靠近。不僅僅是因為站在這片歷史悠久、故事繁多的土地之上,更為欣喜的是,自己能在一年的學習之中,在摸索中找到開啟碑刻之門的鑰匙,發自內心地熱愛并沉浸在這種體力與腦力合而為一的‘精耕細作’中?!?/p>

      “別人看書法,我們尋法律”

      作為專門做法律碑刻研究的團隊,李雪梅團隊已在全國范圍具有一定影響力。實踐中,最令這位研究者興奮的情形就是,一直在書上研究文字,卻沒有看到過拓片,按照線索到了現場,親眼看到那塊碑刻真真切切的存在。

      她介紹,圈里很多做碑刻的人,是從藝術史和美術史角度看碑。而“我們的角度不一樣。別人看書法,我們尋法律。進一步說,我們研究的是碑刻與整個國家的法度、法制社會的互動關系”。

      “有的碑刻并沒有書法價值,在別人眼中‘不值錢’,但卻正是我們關注的碑,我們覺得‘那個碑真好’?!崩钛┟氛f。

      中國古代碑石數量多、種類繁,要從眾多碑石中找到與法律有關的碑刻,對于李雪梅和她的學生們而言并非難事。尋訪時,憑借多年經驗,他們從碑額、行文格式、落款中,一眼就能發現那些關鍵標記。在眾多石碑中,“看一眼就能直奔目標”。

      李雪梅的系列主題碑拓展也經常吸引來書法愛好者。這是因為,古代吏部以“身、言、書、判”擇人選官,其中“書”就是書法。在古代科舉中,要想“折桂”,除了具備深厚的經史功底、卓越的屬文能力外,還必須具備相當的書法造詣,書法是科舉考試“加分項”。

      從各地收集來的石碑和拓片也是李雪梅的教學工具,不展出時,她會把它們拿到課堂上給學生看。

      在中國政法大學,李雪梅的中國法律史研討課在2020年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課堂講授形式活潑,有時候李雪梅會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去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上實踐課,用半天時間訪碑、畫碑,再在課堂上分享研習心得。

      現在,選這門課的學生不少,大家對這門課的評價是,“沒想到研究法律史還能這么有趣”。

      中國法律史學研究不應僅限于故紙堆

      在“法度與氣象——在碑刻中遇見盛唐”展覽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黃正建指出,碑刻資料對于歷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他表示,在展覽現場,很多兩米以上的原刻拓片還原了唐朝的碑刻原貌,突顯了盛唐的宏大氣象,是本次展覽的一大特色。展覽內容豐富,石刻種類全面,碑刻書法精美多樣,充分體現了策展團隊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對內容的準確把握。

      協辦單位代表、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蔣浩提到,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律古籍整理研究在中國法律史學界占有重要地位,李雪梅老師和團隊精心策劃的碑拓展是傳統文化研究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他還指出,中國法律史學研究不應僅限于故紙堆,還應走向田野;中國法律史的研究也不應在圈內孤芳自賞,應在專業層面尋求更加廣闊的平臺讓大眾接受。

      李雪梅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目前,團隊的調查、搜集和整理研究工作還一直在進行中,對一些省市如安徽、湖南、江西等地的調查工作尚不充分,一些史料存佚情況也尚待核實。他們對法律碑刻的全面調查與核實工作仍將持續。

      而在本次展覽幕后,李雪梅團隊的目標依然沒變,那就是,不斷用實際行動向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致敬。

      責編:肖莎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noweden.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