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今解 “普法”可以更有新意
——訪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孔祥宇教授
2023-08-09 15:41:48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 編者按
古典名著是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當下,全國都在積極探索創新普法內容與形式。本期《百家法治講壇》將從全新的角度,重新解構古典名著,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古典名著中的“普法元素”,借用家喻戶曉的典籍故事,探索和創新更好的普法內容與形式。
■ 嘉賓介紹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孔祥宇教授在《百家法治講壇》演播廳參與錄制節目現場。
孔祥宇,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來出版專著三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協課題等多個。
利用傳統文化資源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已有一些鮮活案例,許多機構、單位運用古典名著里的典故、人物、場景等,制作形式多樣的宣傳產品進行普法,對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的價值
□ 《百家法治講壇》主編 賀斌
□ 《法治周末》實習生 王雪
薛佳樂
當下,傳統的貼標語、拉橫幅以及發傳單式的“硬普法”方法,已漸漸難以滿足新時代的要求。
《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中明確要求,創新普法內容,適應人民群眾對法治的需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提高普法質量,形成法治需求與普法供給之間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孔祥宇教授認為,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而法治教育則是新時期的重要任務之一,被視為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環節。根植傳統文化開展法治宣傳教育,適應了當前對創新普法手段的要求,也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時代意義。挖掘經史典籍中的法治故事,將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法治教育中,發揮傳統文化的普法價值,或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圍繞如何借助古典名著普法這一主題,《百家法治講壇》欄目采訪了孔祥宇教授。
“法治血液”賦予古典名著新活力
《百家法治講壇》:利用傳統古典名著進行法治宣傳教育是否已有成功案例?
孔祥宇:利用傳統文化資源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已有一些鮮活案例,許多機構、單位運用古典名著里的典故、人物、場景等,制作形式多樣的宣傳產品進行普法,給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的價值。
名著《西游記》中,車遲國妖怪以求雨來迷惑國王,妄圖通過國王來實現自己的私欲,最終遭到取經團隊擊敗,該情節被《檢察日報》類比為反詐騙案件,進行普法宣傳。
再如,《紅樓夢》中王熙鳳因賈璉欠債而被告以夫債妻還這一情節,被用于闡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條“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水滸傳》中潘金蓮撐窗戶的棍子砸到了西門慶,被用以介紹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三國演義》中劉備臨去世時叫諸葛亮到跟前的托孤遺言,被用以說明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口頭遺囑??陬^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危急情況消除后,遺囑人能夠以書面或者錄音錄像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 ?/p>
《三國演義》論及治國、用兵時,也經常出現法律的影子,如曹魏自魏武帝曹操以來,就一直有法治的傳統,史書記載:“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辈懿僦笪好鞯蹠r期制定的魏律,更是曹魏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另外史書記載,劉備入主西蜀以后,諸葛亮曾頒布各種法令,以法治蜀,收效甚巨。定都成都之后,蜀漢丞相諸葛亮積極主張立法,還制定了《蜀科》作為治蜀的基本大法?!度龂尽贩Q頌諸葛亮的法制“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以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意思是官吏不敢作惡,人人向善。諸葛亮賞罰分明,就是受到他懲處的人也心服口服,緬懷其德。諸葛亮曾“揮淚斬馬謖”,因為馬謖違反諸葛亮的調度,指揮錯亂,導致街亭失守,作為主將的馬謖難辭其咎。由于諸葛亮軍紀嚴明,蜀漢雖然國力孱弱,但也是屢次伐魏,一度占據主動。
重新解構古典文獻和名著,利用人們耳熟能詳的傳統故事,結合“普法”目標,就可以使人們對法律的理解更通俗、更接地氣,更加立竿見影。
《水滸傳》可謂法治故事的集大成者?!端疂G傳》中的很多故事借用今天的律法解讀。例如,林沖被發配后,陸謙等人點燃草料場,意圖燒死林沖,陸謙等人明顯涉嫌故意殺人罪,而林沖的反殺則有點正當防衛的意思。還有青面獸楊志虎落平陽,為生活所迫沿街賣刀,街頭混混牛二卻偏要耍耍無賴,要用自己的頭去驗楊志的刀。楊志再三勸阻推開牛二,但牛二卻異常潑皮,在與楊志搶刀的過程中撞到了寶刀,當場死亡,這一行為,對楊志而言可歸于過失殺人,因為楊志主觀行為只是賣刀,并不想取牛二的性命。還有潘金蓮撐窗戶時,棍子不小心高空掉下砸到了西門慶,若用民法典解讀,這或涉嫌違反了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的規定,即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而武大郎被西門慶和潘金蓮聯手毒殺,武松為報殺兄之仇,手刃潘金蓮與王婆,又斗殺西門慶,武松則是也涉嫌故意殺人罪等。
充分利用古典名著的影響力,將法治血液注入其中,有利于為普法工作提供另一種嘗試和有意義的探索。
經史典籍的“普法”價值
《百家法治講壇》: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您認為,從古代的經史典籍中是否可以找到當下普法的有價值的內容?
孔祥宇:古代法律經過漫長發展,形成了較為規范化的制度體系。夏代有“禹刑”,西周有《周禮》,秦有《秦律》,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了外儒內法的法制適用制度;隋唐時期的《唐律》建立了一個成熟的、系統的刑事司法鑒定制度;宋朝《宋刑統》是宋代基本法典;明清時期的《明大誥》是中國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規,《大清律例》是中國傳統法制的集大成者。
上述法律體系中不乏有參考價值的資源。如《唐律疏議》中規定:“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边@對占用道路的行為予以否定,與今天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一條“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道路從事非交通活動”具有相同的價值追求,即保證道路交通的暢通?!洞竺髀伞げ簧饴伞返诙l規定有叛國投敵罪:“私通敵國,暗中與敵結盟者,賣主求榮者,凌遲?!倍敶袊窆唇Y外國,危害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行為則被定為背叛國家罪、危害國家安全罪,依據量刑可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或死刑?!洞笄迓衫穼φ_告做出了規定:“凡誣告人笞罪者,加所誣罪二等;流、徒、杖罪,加所誣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若所誣罪已役,流罪人己配,雖經改正放回,驗日,于犯人名下追征用過路費,給還?!边@將誣告者予以懲戒,還被誣告人以正義,對我國刑法涉及的“誣告陷害罪”亦有一定借鑒作用。
中國數千年來一直重視用法律建設,相關典籍不計其數,如《慎子·逸文》提到“法者,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道德經》里有“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表述;《商君書》寫到“法者,國之權衡也”;《淮南子·汜淪訓》里有“知法治之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的內容,這些都表達了傳統中國豐富的法治觀念。
傳統文化孕育出了豐富的可資借鑒的法治實踐和法治文化。如漢文帝時有鄉民無意間驚了文帝的馬車,差點傷及文帝,文帝將之交予廷尉張釋之審理,張釋之問清緣由后對這個犯蹕之人判以四兩罰金。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言道:“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贝税咐幢泱@的是皇帝座駕,也將皇帝按照普通百姓來對待。北宋仁宗的堂弟趙青因強搶民女犯了命案,即便是皇親國戚,也被一代名臣包拯查清緣由后繩之以法,包拯正因為這種不畏強權、堅持實事求是的司法精神,才為后世所敬仰譽為“包青天”。張釋之和包拯此類剛正不阿的做法實質上體現了今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是中國傳統司法實踐的正義典范。
傳統文化中還蘊含著深厚的廉政文化。中國古代主要以監察制度為廉政建設的核心制度,從秦朝的御史大夫到漢朝監察職責專職化、隋唐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行政管理體制等,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其廉政建設也在不斷加強,內中的正反面案例也層出不窮,從正面例子明朝重臣于謙的廉政無私,到反面例子清朝末年的貪官和坤,啟示我們廉政建設的重要性。另外家族宗法關系是中國傳統社會一個鮮明特點,家族內部的穩定和秩序需要一定的規則來維持,也便有了族規和家法用以規制家族成員。這種家法族規鮮明體現了長幼尊卑等道德規范,具有獨特的法治精神。另外,家法族規不僅約束家族成員道德行為,而且在司法實踐中,還起到了彌補國法的重要作用,對古代基層社會治理和社會穩定貢獻了不小力量。
關于普法教育的“三點建議”
《百家法治講壇》:您認為應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在的普法教育有機結合?
孔祥宇:關于這一話題,我有著長期的思考,對此我有三點建議:
第一,準備好前提與基礎:搜集整理傳統文化中的相關素材,建立資料庫或者數據庫。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趥鹘y文化進行法治宣傳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是挖掘中華傳統中廣泛的法治文化,包括但不限于歷代法律文獻、執法司法案例、廉政體系建設以及各種村規民約甚至不成文的規定。并以此為素材,將傳統法治文化元素與地方文化、企業文化、行業文化以及黨在革命時期的法治文化相融。推行優秀傳統法治文化發掘與保護獎勵機制,保護傳統法治資源,加強法律文化歷史文物和遺跡的保護,建設中國特色傳統法治文化陣地,對市、縣、社區形成陣地高質量覆蓋,形成豐富的傳統法治文化資料庫或數據庫。
第二,分析與甄別:對所搜集的法治資源進行認真研讀,避免泥沙俱下。
古代傳統法律文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基本上是為奴隸制或封建制統治階級服務,皇權可凌駕于法律之上,而不是為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古代律法規定有一定的非人性化色彩,如凌遲、宮刑、分尸、剝皮實草等刑罰,對犯人的懲戒過于殘酷,對犯人的尊嚴過于凌辱;古代律法規定帶有很強的連坐元素,如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傷及過多無辜百姓;古代法律的實施很難做到公平公正,一是受復雜的封建官場關系掣肘,二是法律本身有一定局限性,三是法律的實施缺乏有效監督。因此,需要我們對已搜集的傳統法治資源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健全“誰普法誰甄別”的傳統法治文化篩選機制,傳承中華法系的優秀思想和理念,為新時代普法宣傳事業提供優質傳統法治文化儲備。
第三,轉化與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法治文化根據時代精神加以改造,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弘揚善良風俗、家規家訓等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法治內涵,把不違反法律、不違背公序良俗作為家風家教的重要內容,讓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在家庭中生根。
微信掃描二維碼,可觀看相關節目
■ 預告
《百家法治講壇》將于今年九月一日推出“開學法治第一課”系列專題
今年以來,伴隨著《百家法治講壇》的不斷推進和大眾認可度的加深,法治周末報社決定在今年夏季開學之際,即9月1日起推出大型系列專題《百家法治講壇——開學法治第一課》,以推動“校園普法”走深走實。
《百家法治講壇——開學法治第一課》系列專題,擬邀請政府及法檢公司等領域領導/公職人員、業內權威專家/學者、學校校長/教師/學生、社會知名/熱心人士、企事業單位人員、群眾代表及媒體人士等在演播廳參與攝制。
《百家法治講壇》節目截圖。
■ 相關鏈接
《百家法治講壇》是由法治周末報社出品的一檔大型中視頻法治節目,每期節目10至20分鐘,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各界知名人士擔綱主講人,講述身邊的法治故事或經典案例,以達到普法和推動法治進步的目的。
■ 主創團隊
出品人:陳建國 總制片人:張 亮
總策劃:孫繼斌 總監制:劉立民
總導演:賀 斌 制片主任:宋媛媛
■ 出品機構
法治周末報社
■ 播出與報道平臺
視頻:視頻號、微博、公眾號、抖音等主流新媒體平臺
報紙:法治周末報
網站:《法治周末》官網、法治網等
APP:法治號(法治日報社開發建設的法治新聞資訊法律服務聚合平臺)
音頻:荔枝、騰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