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bpc9g"></rp>
<del id="bpc9g"></del>
<label id="bpc9g"></label>

      <ol id="bpc9g"><samp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samp></ol><rp id="bpc9g"><object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object></rp>
    1. <button id="bpc9g"><acronym id="bpc9g"></acronym></button>
      <th id="bpc9g"></th>

      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法治要聞

      探尋獨角神獸獬豸的奧秘

      2023-08-09 15:44:49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當下,獨角神獸正步入一次新的“創造”期。歷經兩千余年的“層累”構造,獬豸辨事非、別曲直的功能早已深入人心,但其形象反而越來越復雜


      圖為“格物明法:獨角神獸精品展”上的“神獸”。 鄭超 攝

      圖為“格物明法:獨角神獸精品展”上的“神獸”。       鄭超 攝

      圖為“格物明法:獨角神獸精品展”上的“神獸”。 鄭超 攝

      《法治周末》記者 鄭超

      在很多人眼中,獨角神獸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為獨角神獸系禮儀和官員服飾中的重要元素,傳承經久,成為一種不證自明的存在。陌生,指人們對“神獸”的認知并非親眼所見,而是憑史籍載文繪圖或口耳相傳,形成對“神獸”形象的思維定式。

      其中,獬豸作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象征、司法公正光明的隱喻,佇立在法律課本的插圖里、法學院大樓的裝飾上以及許許多多法律人的內心深處。

      目前,時間跨度兩千余年的近百種獨角神獸匯聚在中國政法大學校園。這個小而專、飽含精彩敘事的“格物明法——獨角神獸精品展”成為校園中的別樣風景。

      步入展廳,古琴悠悠,花木清香,近百只形態各異、材質不一的獨角神獸林立其間,展覽還配以鹿、鶴等標本作為點綴,營造出“神獸”在花園中憩息的祥和景觀。此外,各類精美的“神獸”拓片、繡片也展列其中。

      據了解,依據不同的寓意和功能,此次參展的獨角神獸大致可分為四類——示祥瑞的麒麟、甪端,崇禮制的天祿、辟邪,驅邪佞的鎮墓獸以及表公正的獬豸。

      展覽上,每個獨角神獸旁并沒有單獨設置解說牌。作為策展人與學術主持,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李雪梅解釋,沒有設置解說牌是想給觀眾提供一個欣賞、探究和發現的場景,希望大家在觀賞中能夠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只理想的獬豸。

      在古代,獨角神獸是被如何“創造”出來的?獨角神獸大體上又分為哪幾類?在諸多獨角神獸中,如何辨認獬豸?為進一步探究獨角神獸的奧秘,《法治周末》記者與李雪梅進行了對話。

      獨角神獸所承載的理念和訴求值得探尋

      《法治周末》:中國古代產生過哪些獨角神獸形象?相關文物的存世數量如何?

      李雪梅:中國源遠流長的獨角崇拜與祥瑞崇拜,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獨角神獸。

      在傳世和出土的典籍、文物上,獨角神獸的形象千變萬化。它們既有仁獸、瑞獸、怪獸、惡獸等功能之異,又有兕、天祿、麒麟、獬豸、白澤、狻猊、飛廉、窮奇等名稱之別;獨角的構造有軟硬之分,形狀有長短、彎直之異,生長位置有頭頂、額前、鼻端之別。它們或精致或粗獷,或獨立或依附,出現在各種材質的文物上,存世量相當可觀。

      綜觀古代文物上的獨角神獸,多與犀、虎、龍、獅、鹿、羊、牛等有所關聯。而神奇莫測之處是,“神獸”的形象經常組合變幻,標志性的角,時而獨一,時而成雙。加之諸獨角神獸早期、晚期形象和功能變異極大,即使它們近在咫尺,我們也不一定能確認它是何方神圣。故給“神獸”尤其是獨角神獸正名,成為千古難題。數千年來獨角神獸大行其道,其所承載的理念和訴求,也同樣值得探尋。

      《法治周末》:在古代,獨角神獸經歷了哪些演化與變遷?在不同朝代,中國古代的獨角神獸大體上分為哪幾類?不同“神獸”承載著哪些理念和訴求?

      李雪梅:在商周禮器中,出現了中國早已滅絕的獨角犀——兕。兕多用來飾酒器,如兕爵、兕觥。先秦和秦漢時期,三角或兩角的犀牛文物較獨角兕更多見。除流失海外的商晚期小臣艅犀尊,國內博物館尚多見漢代制作的形肖犀牛的文物,可證戰國西漢時期,犀牛是珍貴但真實可見的動物。 

      兕在漢代以前的典籍中較常見,且多見兕與犀、兕與虎等并稱?!渡胶=洝の魃浇洝罚骸芭仓健浍F多虎、豹、犀、兕?!敝T多文獻中兕、犀、虎等并列,可知兕與犀是兩種不同的獸,其鮮明特點是“似?!薄耙唤恰?。 

      唐以后,犀愈來愈少見,文獻載述多非據實,而是以訛傳訛,或將兕、犀混稱,或稱兕為雌犀,或直接稱犀為“兕犀”。 

      當然,對獨角犀似是而非的認知,并非是中國古人的“專利”,近代歐洲也是如此。

      德國畫家丟勒的木版畫《犀?!吩?017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丟勒在1515年制作這幅版畫時已小有名氣,但他并未親眼見過犀牛。這幅畫是他根據對犀牛的描述和一位印刷工的素描稿而完成。此后,《犀?!钒娈嬶L靡歐洲,200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犀牛的真實模樣。

      據此,我們也不難理解中國古代獨角神獸是被如何“創造”出來的。

      兩漢時期,北方墓葬中開始流行獨角鎮墓獸,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楚國的鹿角鎮墓獸風格迥異。

      綜觀漢代以來獨角或多角鎮墓獸的演變,有明顯的時代和地域特征?;谟尤吮苄?、守護亡靈的主要功能,獨角鎮墓獸與傳說中能“觸不直而去之”的獬豸“神獸”關聯并不緊密。從史籍、傳說中的“神獸”,到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獨角神獸有幾個發展脈絡,其中一脈是走向冥界,這與走向現實和理性的任法獸——獬豸,演化路徑并不相同。

      漢代,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創制性“神獸”層出不窮,天祿、辟邪、麒麟等均位列其中。在中華文化的強勢氣場中,外來的珍禽異獸漸化身為具有等級特征的禮制“神獸”,出現在殿堂、陵墓等帶有政治景觀意義的場所。巨大的體量、威嚴的神態、奇異的造型、強盛的氣勢,使這些“神獸”成為古代禮制文明發展的見證。 

      從傳世和出土文物看,東漢、南朝是辟邪“神獸”最流行的時期。盡管其樣貌有些差異,又有獨角、雙角、無角等不同配置,乃至天祿、辟邪、麒麟等名稱之異,但總體而言,其共同特征表現為有翼獅虎形“神獸”。 

      獅子是西方異獸。漢代,西域的獅子被不斷進貢朝廷?!逗鬂h書·西域傳》記載:“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國)遣使獻師子、符拔?!薄逗鬂h書·班超傳》載:“月氏嘗助漢擊車師有功,是歲貢奉珍寶、符拔、師子?!倍鳛椤吧瘾F”辟邪之名的出現,幾乎與獅子的入貢漢廷同期,這似乎隱喻著兩者的互動關聯。

      唐代是鎮墓獸發展的高峰,并漸成獸面向人面轉化的格局,而獨角逐步成為非主導性要素。盛唐時,鎮墓獸、武士俑多施加光怪陸離的釉彩,以增加其恐怖感。至晚唐,由于國力衰弱,地下鎮墓獸隱隱消散。

      在中國古代諸多“神獸”中,麒麟與儒家文化的關系最密切,并被寄寓了賢明圣君的政治想象。由麟趾、麟角的局部特征,而至麟行、麟品的綜合麟德,宅心仁厚、動靜有儀的麒麟成為古代靈獸之首和祥瑞的鼎重。麒麟形象由漢唐時的貌行合一,至明清時呈現的“龍形化”和威嚴貌,成為諸獨角神獸形象演變的一個縮影。

      明清時期獬豸和麒麟的形象常被混淆,概因兩者都具有龍形外表。

      雖外形難辨,獬豸獸能觸不直的功能不變

      《法治周末》:在諸多獨角神獸中,如何辨認獬豸?它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哪些期盼與追求?

      李雪梅:“法”的古字原寫作“灋”,偏旁為“氵”,取意為平之如水,右邊的“廌”就是獬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道:“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p>

      “法”字的構成及解說,強化了獬豸的理性色彩?!盀灐睘椤皬D”“法”兩字合體,既顯公正不阿,又取平之如水,體現了中國古人對法之公平正義的期盼和追求。

      獬豸又名廌,《說文》釋曰:“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眰髡f獬豸能辨識善惡忠奸,明判是非曲直。自漢代以來,多以獬豸為執法公正之象征。

      1959年出土于甘肅武威市磨嘴子漢墓一件木雕獨角獸,現藏甘肅省博物館。獸長57厘米,高38.5厘米,獨角前刺,尖尾朝天,四肢跨開,呈奮力前沖的姿勢。具有標志性的獨角和直尾呈90度,長寬略同,明顯較四肢粗壯,夸張不失協調,構成力量的核心。獸身飾彩繪,兩只大耳也較奪目。

      盡管它頗為符合今人對傳說中的獬豸神獸的想象。但類似獨角獸多出于墓葬,且多被放置于墓道口,獨角向外,似乎在抵擋鬼魅的侵犯。從實用功能看,獨角鎮墓獸與傳說能觸不直的獬豸,拉開了一定距離。

      對于“神獸”的辨認,博物館的解說也不能完全相信。山東諸城市博物館中有一件被稱為“銅獬豸”的鎮館之寶,20世紀70年代出土于諸城市涼臺鄉前涼臺村漢陽太守孫琮墓。獸長64.5厘米,高30厘米,重13.1公斤,鑄造于東漢時期?!吧瘾F”三腳踏地,一肢前抬,低首翹尾,尾端分叉。其頭頂縱向排列四支銳角,一主三副;兩耳亦前刺如矛。博物館解說稱“這件銅獬豸出土于有紀年的漢墓之中,是目前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的獬豸之一”。

      我認為,這件四角神獸應該不是獬豸——在魏晉墓葬出土的陶制鎮墓獸也多見類似形象,考古報告一般定名為“窮奇”?!案F奇”是上古與“混沌”“梼杌”“饕餮”齊名的四兇之一,是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怪力亂神。

      當下,獨角神獸正步入一次新的“創造”期

      《法治周末》:獬豸的發展史是怎樣的?如今,我們該如何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只特別的獨角神獸?

      李雪梅: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的皋陶借獬豸治獄的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圣獸,助獄為驗,起坐事之”。此處,獬豸是皋陶斷獄的助手,它一般不獨立出現,此有漢代畫像磚為憑。

      綜觀獬豸的發展史,作為“官定”的法制“神獸”,最早是用于飾冠服。檢索二十四史可以發現,麒麟多出現于《符瑞志》中,而獬豸則集中出現在《輿服志》《儀衛志》中。史籍對獬豸形象的描述,多是為制作法冠——獬豸冠作鋪墊,這與文獻中麒麟多被視為奇異祥瑞形成鮮明反差。即使在獬豸傳說最流行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未見榜題為獬豸的“神獸”。由此可說明,獬豸獸的形象并不重要,而獬豸能觸不直的功能,才是最值得關注的。 

      頭戴法冠是楚國的傳統?!稌x書·異物志》云:“北荒之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斗,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楚王嘗獲此獸,因象其形以制衣冠?!?nbsp;

      獬豸冠在隋唐時仍是司法官員的標配?!端鍟ざY儀志》載:“法冠,一名獬豸冠,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碧拼笥矣放_、流內九品以上皆戴獬豸冠,《舊唐書·肅宗紀》有“御史臺欲彈事,不須進狀,仍服豸冠”的記載。

      獬豸冠較抽象,流行于漢至唐,冠的設計重在表達秉持公正的理念;獬豸補服以明清為常見,具象,并帶有明清“神獸”的共性特征——龍形化及威嚴貌,以致明清的獬豸與麒麟等“神獸”,在外形上愈發難以分辨。

      其實,各種獨角神獸的演變路徑大同小異。將臆想的獬豸與傳說中的皋陶相提并論,是漢代人的首創。此時的獬豸尚取形于常見動物中的稍異者,越往后世,獬豸的形象越夸張神秘,并漸與麒麟、辟邪等“神獸”合體。也即獨角神獸的樣貌經歷了由質樸到繁復的演變。這點與歷史人物的“層累”構造,頗相類似。

      當下,獨角神獸正步入一次新的“創造”期。歷經兩千余年的“層累”構造,獬豸辨事非、別曲直的功能早已深入人心,但其形象反而越來越復雜。明清乃至當代對獬豸形象的塑造,過分強調“神獸”樣貌而忽略“獨角”的觸不直功能和公平正直的內涵,實際是喪失了根本。

      獬豸之所以能成為人們信仰的任法獸,不在于其張牙舞爪的外在形象,而是集敏銳、力量、正直、質樸于一身的內核。

      我們期待著法治社會的獬豸形象,能返璞歸真。

      責編:尹麗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noweden.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