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bpc9g"></rp>
<del id="bpc9g"></del>
<label id="bpc9g"></label>

      <ol id="bpc9g"><samp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samp></ol><rp id="bpc9g"><object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object></rp>
    1. <button id="bpc9g"><acronym id="bpc9g"></acronym></button>
      <th id="bpc9g"></th>

      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環保法治

      涉碳案件日漸增多 相關法律供給不足

      2023-05-18 08:14:3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記者 萬文竹

      4月25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設進展情況,并提出2023年工作計劃。國家能源局表示,2023年將加快推進能源領域立法,增強立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加快構建齊備有效的能源法律制度體系,為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保障能源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能源立法工作取得新進展

      我國目前已相繼出臺電力法、煤炭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核安全法等單行法律。2007年12月、2020年4月,系統性法律能源法曾發布征求意見稿。

      2022年,能源法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中初次審議的法律案以及《國務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中擬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

      “能源法出臺后,能源戰略規劃、能源國際合作、能源市場監管等問題就有法可依?!焙幽瞎こ虒W院能源資源環境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威認為,目前已經實施的煤炭法、電力法等單行法律,解決不了能源領域的綜合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問題,解決不了各單行法及政策文件間不協調甚至相沖突的問題。

      李威舉例說,目前電網企業根據可再生能源法依法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保障性收購制度的前提是電網企業獨家售電,只能由電網企業承擔這一基本職責,但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售電主體不僅限于電網企業,還包括售電企業等其他主體。如果仍然規定電網企業獨家承擔保障性收購義務,將與制度設計初衷不符,特別是在法理邏輯上難以周全。

      “雙碳”政策與法律應協同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實施能源領域碳達峰方案,支撐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同時,加快完善相關能源行業管理機制和政策,進一步健全政策、市場、標準體系。

      “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法治體系既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雖然相關‘雙碳’政策密集出臺,但是,現行有關低碳能源的法律法規的出臺卻與政策并未實現同步或協同?!焙幽县斀浾ù髮W環境資源法教授陳曉景認為,目前缺少關于低碳能源的整體性或基礎性法律,無專門關于相應的落實“雙碳”目標的法律,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地方立法(包括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如《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管理暫行辦法》《節能低碳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

      陳曉景補充,還應當全面清理現行法律法規中與雙碳目標不相適應的內容,加強法律法規間的銜接協調;同時將能源法治與經濟法治、環境法治、行政法治等其他部門法制相聯系,實現“雙碳”目標的協同共治。

      涉碳案件有待統一裁判標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發生調整,一些新類型案件也陸續進入訴訟渠道。

      最高法環資庭三級高級法官孫茜在今年2月的一次公開會議上介紹,據統計,自我國簽訂《巴黎協定》以來(2016年4月22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涉碳案件近112萬件。其中涉能源結構調整案件數量最大,占比80.4%。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楊巍告訴記者,涉碳新型案件呈現出三個突出特點:

      一是涉及領域多樣性,即涉碳新型案件橫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涉及綠色建筑、新能源汽車、煤炭、電力、服務業等眾多領域。

      二是矛盾糾紛復雜性,即涉碳新型案件糾紛涉及多重法律關系,如比特幣“挖礦”案件,個人或企業通過一定設備及行為進行“比特幣”行為,電力能源消耗巨大,不利于高質量發展和節能減排,整個“比特幣”挖礦過程就會涉及“礦機”買賣、合作分成和托管服務等多重合同法律關系,人民法院在處理此類糾紛時就需要統籌考慮。

      三是權益紛爭復合性。即處理涉碳新型案件既要準確適用法律規定,還要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和市場交易規則,如涉及產能置換案件、涉“兩高”企業生態環境侵權案件,既要充分發揮合同在市場配置資源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按照產業政策和碳排放強度、碳排放總量雙控要求,實現有序淘汰落后產能和創新惠企紓困的有機統一。

      “對于司法裁判來說,目前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問題是涉碳案件法律制度以及裁判規則、裁判標準供給不足?!睏钗≌f。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是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第一部涉‘雙碳’規范性文件,對于各級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審理涉碳這一新領域的各類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于助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痹凇兑庖姟返陌l布會上,最高人民法院環資庭庭長劉竹梅如是說。

      責編:肖莎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noweden.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