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消費苦難是毫無底線的利益變現
2020-03-09 17:01:50 來源:
楊朝清
近日,一則《春節后父母離鄉返工,留守姐妹一路狂追倒地哭喊“媽媽別走”》的新聞視頻在網絡瘋轉,視頻中小女孩坐地的哭喊聲也賺足了不少網友的眼淚。然而,貴州省榕江縣回應稱,經調查該視頻內容與事實完全不符,是拍客為了吸粉擺拍的。
在享受了短暫的團聚之后,許多農民工踏上了返城的道路。留在家鄉固然可以陪伴孩子,卻難以兼顧家庭的經濟功能,農民工返城通常都具有“不得不如此”的無奈和艱辛。對于稚嫩的留守兒童而言,與父母的分別無疑是痛苦的;“媽媽走了”將這種復雜的情感問題通過藝術化處理呈現在公眾面前,擊中了不少人的淚點與痛點,觸動了人們心中的柔軟地帶。
“媽媽別走”迅速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并引發討論和爭議,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只不過,在工具理性盛行的今天,觀眾的熱心與關心,很容易遭遇一些人的蒙蔽與利用。背離了真誠的態度和真實的力量這一文藝創作的根本,即使技術再高超、內容再煽情,都要給予“差評”。
看似正義,實際上只是生意;看似情感十足,實則充滿了功利與算計。在信息不對稱格局下,“媽媽別走”和“窮到十年沒吃肉”一樣,都是一些自媒體為了騙取流量而進行的炒作。為了短期的“錢景”,一些自媒體寧可舍棄長期的“前景”;將公共輿論場攪得“一地雞毛”,從而讓自己渾水摸魚。
在一個盛行蜻蜓點水“淺閱讀”的社會中,觀眾很容易被“有圖有真相”牽著鼻子走。事實上,屏幕前的故事和屏幕背后的真相難免會有出入和偏差,眼見的并非都是真實的?!皨寢寗e走”表面上是對弱勢群體生存生態的關心,實質上卻是消費苦難。自媒體發文的初衷并不是為了幫助弱勢群體走出困境,而是利用編織的悲情故事來吸引人們的關注、刺激人們的表達欲望,從而為自己的“爆款”文章提供噱頭。
自媒體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一些人不是想通過優質內容的生產來提升人氣,而是挖空心思來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熱衷“走捷徑”的他們,將“編故事”作為一種立竿見影的“生財之道”。不論是擁有上百萬粉絲的“大號”,還是擁有的粉絲只有數百人的“小號”,為了實現利益變現,一些人早已將規則意識與邊界精神拋在了腦后。
關愛散布原野的“野草莓”,給予留守兒童愛與關心,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作為,而不是弄虛作假的“媽媽別走”。這種消費苦難的做法,說輕一點是缺乏道德,說重一點是對留守兒童的“二次傷害”。減少消費苦難的炒作,除了市場的大浪淘沙之外,公共部門也要對自彈自唱的自媒體給予必要的規訓與懲罰。
(作者系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