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bpc9g"></rp>
<del id="bpc9g"></del>
<label id="bpc9g"></label>

      <ol id="bpc9g"><samp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samp></ol><rp id="bpc9g"><object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object></rp>
    1. <button id="bpc9g"><acronym id="bpc9g"></acronym></button>
      <th id="bpc9g"></th>

      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互聯網事

      北京互聯網法院:網絡大V因關注度較高易引發網暴嚴重后果

      2023-08-04 11:43:42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記者 仇飛

      如何加強網絡空間人格權益保護,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治理網絡暴力現象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8月3日,北京互聯網法院發布涉網絡暴力案件審理情況報告。

      北京互聯網法院將自2018年9月建院以來至2023年6月以自然人為原告、以判決形式審結的涉網絡暴力案件共465件作為統計分析樣本,總結出涉網絡暴力案件的主要特征。

      其中,在侵權行為方面,報告指出,新型網絡暴力手段更新較快、層出不窮;網絡自媒體、營銷號、網絡大V因關注度較高易引發網暴嚴重后果;青少年易受誤導加入網絡暴力活動;侵權人將線下矛盾轉至線上的行為頻發。

      以人肉搜索、合成虛假照片、制作表情包、傳播“AI換臉”視頻等形式發生的網絡暴力正愈演愈烈。例如,北京互聯網法院在審理中發現,為了擴大侵權范圍,出現“抽獎轉發”“0.01元鏈接掛人”等新侵權形式,助推侵權信息迅速廣泛傳播。如趙某與李某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中,李某將辱罵趙某的微博設置抽獎,該微博被轉發4000余次。

      此外,案件反映,部分網絡自媒體、營銷號、網絡大V往往為了吸引關注度和流量,制造獵奇信息、挑起網民情緒或跟風炒作熱點事件,引發眾多跟帖評論進而引發網暴;部分則利用其較高的關注度和粉絲量,誘導粉絲不理智行為,從而產生網暴。如知名娛樂博主張某為吸引關注,通過其微博賬號搬運、轉載一篇關于王某學術造假、個人感情生活等內容的文章,當日即引發6372次轉載、2.2萬余條評論以及近66萬次點贊,引發網絡高度關注與討論。又如劉某與孫某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件,劉某有50余萬粉絲,因收到孫某的一條私信,劉某遂將孫某的私信、微博賬號、照片等信息“掛”出來,并配有侮辱性言論,引發網友對孫某的網絡暴力。

      報告指出,目前涉網絡暴力案件司法審判面臨的難點主要有:侵權主體難以直接鎖定影響審判周期;侵權行為復雜多樣增大審理難度;侵害后果難以量化亟需統一標準;部分權利人“拉管轄”導致案件過度集中。

      北京互聯網法院堅決懲治網絡暴力侵權行為,在該類案件審理過程中,對于在涉網暴力案件中充當惡意發起者、組織者、推波助瀾者等角色,或實施組織“水軍”“打手”、編造“涉性”話題、長時間多頻次大量發布侵權信息等行為,或知名網絡大V、公眾人物等利用其身份,隨意侵害他人博取眼球以獲得更多流量利益等行為,充分考慮侵權人的主觀過錯、侵權影響范圍等因素,嚴格認定侵權主體責任承擔,堅決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讓人民群眾充分感受到公平正義。例如,在高某與黃某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一案中,侵權人利用其擁有幾百萬粉絲的微博賬號發布侵權言論侵害他人名譽權,造成受害人社會評價降低,判令其承擔8萬元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和13000元的維權合理支出。為幫助受害人恢復名譽、消除影響,對于侵權人長期多次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侵權言論,判令其連續數月在侵權網絡賬號中公開發布致歉聲明。對于不履行賠禮道歉侵權責任的,北京互聯網法院根據受害人申請,依法選擇全國公開發行的報刊刊登判決書主要內容,以恢復受害人名譽、為受害人消除影響。

      責編:王碩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noweden.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