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共治推進未成年人網絡保護
2023-11-16 15:57:48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記者 仇飛
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下,如何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一直是社會難題。
為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我國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條例》對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制機制、促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等重點內容作出規定。其中,在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方面,《條例》要求提高教師對未成年學生沉迷網絡的早期識別和干預能力,加強監護人對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指導;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合理限制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務中的消費數額,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價值傾向;要求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建立、完善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游戲規則,對游戲產品進行分類并予以適齡提示。
游戲行業已構建領先“防沉迷”系統
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歷來是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重點。
2022年1月1日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十一條明確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通過在智能終端產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選擇適合未成年人的服務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觸危害或者可能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時間,有效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在繁復的網絡內容形態中,網絡游戲一直領先其他領域。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明確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游戲服務等。
7月29日,中國音數協第一副理事長兼游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在“游戲再認知論壇”上表示,我國游戲行業積極貫徹落實相關規范,未成年人保護意識普遍提高,已整體構建起目前全球最為先進高效的防沉迷系統。有關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0%的家長認可現階段防沉迷工作成效,未成年人沉迷游戲的突出問題由此得以明顯緩解。
游戲公司不斷推出更為嚴格的未成年人防沉迷舉措。以騰訊為例,騰訊游戲自2017年便率先構建“事前-事中-事后”涵蓋未成年人游戲行為的健康防護方案,推出“成長守護平臺”,協助家長對未成年人子女的游戲行為進行引導,這是國內首個面向未成年人健康游戲的系統解決方案。此后,不斷迭代升級保護措施,針對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防沉迷監管的問題,擴大人臉識別等技術的應用范圍,對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戶進行甄別,從而對其游戲時長和消費進行限制。今年2月,騰訊游戲宣布升級未保4.0階段,通過“智體雙百”等方式探索落地更具建設性的未成年人保護解決方案。
通過領先行業的未成年人保護措施,騰訊本土未成年人游戲時長占比長期維持極低水平:騰訊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未成年人在游戲時長、流水中占比僅0.4%和0.7%,較2020年同期大幅下降96%和90%。
“從企業的具體實踐來看,只有企業主動承擔才能推動保護水平的提高?!北本├砉ご髮W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磊說。
家庭責任為主多方主體共同參與
在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理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苑寧寧看來,這些頭部企業的積極探索,給立法提供了思路。比如,平臺研發軟件、智能終端等過程當中,應為父母在數字空間當中履行監護責任提供相應的幫助,這就是家長工具,包括支持未成年或者其監護人查閱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種類、數量等的方法和途徑。此外,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要以非常醒目、便捷的方式為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提供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關于監護責任,《條例》第五條、第十六條、第四十八條等規定,家庭、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等,應當教育引導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合理地使用網絡、培養網絡安全和網絡法治意識,并預防和干預沉迷網絡。
“《條例》確立了網絡保護當中的社會共治,不能完全強調父母責任或者完全強調平臺責任,家長、學校、政府、社會、平臺,缺了哪一個環節都沒有辦法進行保護?!痹穼帉幷劦?,在網絡保護空間要打造一個社會共治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首先是家長責任,一是父母要以身作則,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高自身網絡素養;二是父母要使用一些工具、智能終端保護孩子上網,父母要善用各種各樣的工具;三是在數字育兒過程當中,父母要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個人信息,幫助孩子保護好個人信息;四是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在平臺責任方面,除了平臺要研發使用專門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適應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規律和特點的網絡保護軟件、智能終端產品和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專區等網絡技術、產品、服務外,苑寧寧認為,平臺的責任還包括管理與處置。比如,網絡信息發布到個人信息收集、個人信息泄露,以及未成年人發布一些私密信息的時候,平臺應該有快速反應機制,跟成年人是區分開的,未成年人更快捷、更優先得到受理。
以騰訊的未成年人守護營地為例,作為未成年人保護的事后環節,騰訊設立未成年人服務熱線,建立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申訴和受理機制,并為家庭和孩子提供網絡問題咨詢熱線。同時,騰訊未成年人守護營地倡導關注網絡背后的故事,沉淀網絡行為干預方法和家庭教育策略,并聯合志愿者,走進社區與校園開展公益教育講座和網絡素養活動,把事后干預的經驗成果反哺到事前預防工作中去,讓網絡保護和網絡行為規范走到離家庭最近的地方。截至目前,已服務逾3600萬家長用戶,向150萬家庭傳遞教育建議。
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育
如何幫助未成年人在網絡環境中學會保護自己、鑒別信息,告訴孩子如何樹立網絡安全觀、提高網絡素養,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關鍵能力。
按照《條例》,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網絡素養教育、測評指標和具體培育內容的擬定等工作;縣級以上政府規劃布局提供公益性上網服務設施建設,為中小學校配備師資資源,提供網絡素養教育課程;同時,網信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明確上網保護軟件、智能終端產品的技術標準或要求,并組織效果評估。此外,《條例》對學校和監護人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作了非常系統的規定。
“需要打造適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生態,如騰訊‘智體雙百’計劃,為城鄉學校提供有益的課程,建立并擴展‘內容池’等健康、有趣、優質的內容,打開青少年的視野,告訴孩子如何樹立網絡安全觀、提高網絡素養等?!蓖趵谥赋?。
隨著各種互聯網應用的興起,不良信息觸達未成年人的渠道越來越多。比如,“網絡猥褻”近年來迅速成為對未成年人進行“性侵害”的主要手法之一,不法分子以網絡為媒介,誘騙、脅迫未成年人“裸聊”或發送裸體照片、視頻等方式進行猥褻。
此類案件往往因立案難、取證難、防范難而面臨打擊困難。比如,有的嫌疑人在實施違法犯罪過程中為了規避打擊,往往使用小號實施犯罪,在猥褻過程中會誘導受害人刪除溝通記錄或要求受害人刪除好友后添加新的網絡賬號。被侵害后,受害人及其監護人希望迅速消除對自身的影響,通常選擇刪除好友和記錄,導致重要證據缺失。
“執法機關通過技術對重要的場域和重要的場景進行區分,進行相應的治理,加強與互聯網公司的協作,對互聯網平臺提供的線索進行落地核查,探索建立高危涉未重點人員庫,加強網上網下協同防控等?!蓖趵诮ㄗh。
同時,加強未成年人對遭受性侵害的防范意識,提高監護人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意識也尤為重要。對此,騰訊聯合行業研發“護苗網絡安全進課堂”課件,開展主題為“學會保護自己,遠離網絡性侵害”的“綠書簽”網絡安全系列宣傳教育活動,聯合“女童保護”公益項目共同制作未成年人防性侵公益短視頻;聯合未保機構推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主題直播,幫助家長和未成年識別風險誘導和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