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bpc9g"></rp>
<del id="bpc9g"></del>
<label id="bpc9g"></label>

      <ol id="bpc9g"><samp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samp></ol><rp id="bpc9g"><object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object></rp>
    1. <button id="bpc9g"><acronym id="bpc9g"></acronym></button>
      <th id="bpc9g"></th>

      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名家說法

      開學法治第一課 聚焦“打拐”

      2023-08-31 13:43:27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圖為電影《失孤》《親愛的》中的主角與電影的三位原型郭剛堂(右一)、孫海洋(右二)和杜小華(右三)。

      “開學法治第一課”以視頻、文字報道和直播等形式,與廣大受眾就有關話題進行探討。掃描二維碼可觀看相應節目。

      □ 文/圖《百家法治講壇》主編 賀斌 

       《法治周末》實習生 薛佳樂

      今年秋季開學之際,《百家法治講壇》推出“開學法治第一課”系列內容,重點聚焦4個話題,即打拐、校園法治教育、法治環境下的原始型創新人才培育和暗網。

      目前社會中拐賣和拐騙兒童類犯罪明顯減少,更多的是陳年積案,但依然有不法分子鋌而走險。8月19日,有公開報道顯示,一中年男子在遼寧省沈陽市人員流動較大的某街道明目張膽地誘拐兒童,該男子最終在特警和周邊群眾的合力下被抓現行。人販子何以如此“膽大”而難以杜絕?這讓《百家法治講壇》的編者想起4月7日“孫卓、符建濤被拐案”的庭審現場,被告人吳某龍蹺起二郎腿,始終不予道歉。

      人販子們如此“淡定”的背后,必定藏有深層次的原因。曾經有位人販子在被捕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講述了幾句流傳甚廣的話,即“沒有我們拐不走的孩子!”“不就一個小孩嗎?”“他們可以再生!”從中不難看出這名人販子對生命的漠視,對孩子人身權利的輕蔑。

      面對打拐領域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百家法治講壇》第一期聚焦“打拐”,并邀請到了電影《失孤》中劉德華所飾角色的原型郭剛堂、陳可辛執導的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中兩名原型孫海洋和杜小華及“孫卓、符建濤被拐案”的代理律師姚克楓,還有在科技打拐領域有著深入研究的山東大學計算心理學研究院院長姜斌祥教授,就打拐、防拐的話題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拐賣是超越謀殺的罪惡”

      《百家法治講壇》:尋子24年,郭剛堂先生如何看待拐賣兒童這種行為?

      郭剛堂:對于我們這些丟孩子的家長,雖然丟孩子的時間不同,孩子丟的年齡段不同,找到孩子的時間也不一樣,但是心路歷程都是相似的。

      孩子剛丟的時候,家長為了找孩子會不惜任何代價,總想把孩子立馬找到,然后會導致有的家庭在前期階段甚至傾家蕩產。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因找不到孩子,會慢慢抱怨、憤恨社會,還有的家長,由于受不了周邊的七言八語,或者因內心的糾結積勞成疾,作出了一些極端舉動。比如,貴州的一位家長,因孩子丟失多年尋找無果,在今年的大年初五跳樓自殺。還有些孩子長大后,來找自己的親生父母,但有的父母甚至雙雙都已經不在了,所以我們說,拐賣就是超越謀殺的罪惡。

      “建議對人販子進行終身追責”

      《百家法治講壇》:杜小華先生的孩子小米奇至今尚未找到。您今年又重新回到了小米奇丟失的地方。再回故地,尋找小米奇的事情是否有新的進展?

      杜小華:我的兒子杜后琪乳名叫小米奇,已丟失12年。這12年里,我走過了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和支持,也被一些不法分子詐騙過、戲弄過,但不管怎樣我不會停止尋找小米奇的腳步。

      我們這個圈子叫尋親圈,我們有著相同的經歷,承受著相同的磨難,擁有著相同的信念。為此,我們互相鼓勵、安慰,非常不易。

      同時,今天我想借助《百家法治講壇》特別感謝一下內蒙古的警察們,自從我家小米奇在內蒙古失蹤到現在,他們都在為我而努力。今年四五月份,他們還協調了內蒙古的教體局,幫助我把尋子啟示通過教育局發放到鄂爾多斯的每一所學校的老師、家長等群體的手機上。

      孩子被拐家庭還面臨一個二次傷害的問題。我們身邊很多被找到的孩子,一部分都不愿回到親生父母的身邊。因為孩子是幼時被拐,等找到時已是成年。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孩子與買家建立了感情。當親生父母找到孩子的時候,孩子短時間內是很難接受的,甚至對親生父母還產生了抵觸。加上,很多家庭為尋找孩子一貧如洗,他們找到孩子后,買主的家庭條件有的遠高于親生父母。這也是二次悲劇發生的又一個原因。

      面對諸多現實情況,我認為應該讓買家也承擔相應的法律和民事賠償責任。還有就是我們目前的法律體系下,拐賣兒童罪的追訴期是20年。但現實中,有很多孩子被拐后,回到親生父母身邊時,已經過了追訴期,很多人販子也為此逃脫了制裁,這對我們來說很不公平,應該對人販子進行終身追責。

      “呼吁買賣同罪”

      《百家法治講壇》:2021年,孫海洋先生的孩子孫卓被找到,在尋子期間您付出了眾多艱辛。關于打拐,您有什么建議?

      孫海洋:我是幸運的,因為我的孩子找到了。同時,我也是不幸的,我與孩子分別了14年,他的童年沒有我,我的青春全是他。這14年中,我在痛苦、自責和愧疚中度過,正因為這些經歷,才我覺得要為我們這個特殊群體發聲,目的就是希望能讓更多支離破碎的家庭最終團圓,讓更多家長和孩子都提高防范意識,杜絕悲劇的發生。

      在今天,拐賣兒童雖然已得到有效遏制,但孩子仍然是一個更容易被騙、更容易被傷害的群體。

      作為受害群體我們還有兩個共識和建議,希望也能得到重視:一個是我們呼吁買賣同罪,對買家也應入刑,因為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另一個是希望嚴懲人販子,震懾犯罪才能減少犯罪、制止犯罪。

      “建議拐騙兒童和拐賣兒童統一量刑”

      《百家法治講壇》:今年姚克楓律師代理的“孫卓、符建濤被拐案”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為了更好地預防兒童被拐賣拐騙,您在法律層面有什么建議?

      姚克楓:“孫卓、符建濤被拐案”曾經也是公安部督辦的案件之一。這起案件的主人公名叫孫卓,其生父是孫海洋。該案同時涉及另一位受害人叫符建濤,被拐后改名吳兆營。兩個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同一年被同一犯罪分子吳某龍,從深圳拐賣至山東陽谷,一個賣給了自己的二哥,另一個賣給了其嫂子的堂弟。該案因年代久遠且當時的交易方式大多以現金為主,警方在偵查過程中,沒有發現買賣雙方直接的金錢交易記錄,最終檢方將該案以拐騙罪而非拐賣罪向法院提起公訴,檢方量刑建議為五年有期徒刑。因公眾認為量刑偏低,致使孫卓案再次引發網絡熱議。

      《法治日報》的官方微博曾在今年4月7日發起調查,即“你支持拐騙罪與拐賣罪統一量刑嗎”?短時間內12.9萬網民進行投票,其中支持拐騙罪與拐賣罪統一量刑的達12.7萬多人次。

      我要說的是,孫卓被拐的14年里,其父孫海洋走遍了全國26省,親眼見證了很多與他一樣的尋子父母,他們很多也同樣尋子了很多年,其中有的因精神打擊和壓力等直接瘋掉,有的在絕望和痛苦中選擇了自殺,還有的身患絕癥,在死亡的那一天都沒等到孩子……即便不作為一名律師,作為一名普通人,我相信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痛苦。

      我在接受該案委托后,第一時間也向相關部門寄送了建議,建議立法機關考慮廢除拐騙兒童罪或與拐賣兒童罪合并為“拐帶兒童罪”,并就量刑達到統一尺度。畢竟不論拐騙兒童,還是拐賣兒童,對被拐一方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是一樣的,骨肉分離、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是絕大多數被拐孩子家庭的結局。

      “打拐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

      《百家法治講壇》:姜斌祥教授一直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深耕,對于“科技打拐”,國內外的應用和效果情況如何?

      姜斌祥:科技打拐正在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手段。在國際上有一個非常知名的安珀警戒系統,目前在北美、英法荷等歐洲國家,還有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用于打拐非常有效。安珀警戒系統是以一名被綁架殺害的美國9歲女孩安珀命名的系統。這個系統充分利用了高科技手段,借助網絡和媒體實施救助。一旦出現被拐的情況,系統就會在5分鐘內迅速關聯相關信息,以被拐的地點為中心向周邊5公里內散布。從實際效果看,大概95%被拐的兒童被攔截了下來得到了救援。這個系統主要就是利用了智能算法的預警,還有就是媒體的播放,讓廣大的市民看到,共同實施幫助。

      在國內,現在科技打拐方面也出現了不少系統和平臺,比如,武漢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院黃智生教授研發的“樹洞機器人”,它對防范自殺、拐賣等方面的救援非常有效。目前已有3000多人被救援。再一個是我們很多的一些大平臺,包括騰訊、阿里、百度、頭條等,也都在積極地作貢獻。所以說,打拐這項行動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的特點和優勢,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 相關鏈接:

      《百家法治講壇》是由法治周末報社出品的一檔大型中視頻法治節目,每期節目10至20分鐘,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各界知名人士擔綱主講人,講述身邊的法治故事或經典案例,以達到普法和推動法治進步的目的。

      ■ 主創團隊:

      出 品 人:陳建國   總制片人:張 亮

      總 策 劃:孫繼斌   總 監 制:劉立民

      總 導 演:賀 斌          制片主任:宋媛媛

      編 導:王 雪              實習編導:薛佳樂

      ■ 出品機構:

      法治周末報社

      ■ 播出與報道平臺:

      視頻:視頻號、微博、公眾號、抖音等主流新媒體平臺

      報紙:《法治周末》報

      網站:《法治周末》官網、法治網等

      APP:法治號(法治日報社開發建設的法治新聞資訊法律服務聚合平臺)

      音頻:荔枝、騰訊等

      責編:肖莎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noweden.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