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法治第一課 聚焦“暗網”
2023-09-07 17:20:34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暗網有極強的隱匿性,已成為新型犯罪行為的重要載體,如何有效打擊暗網犯罪,是新型犯罪領域的國際性難題
文/圖 《百家法治講壇》主編 賀斌
《法治周末》實習生 薛佳樂
近日,隨著全國各地大中小學陸續開學,法治周末報社《百家法治講壇》推出了“開學法治第一課”系列專題,專題以視頻、直播、音頻、文字報道等進行。本期《百家法治講壇》的聚焦點為“暗網”。
暗網有極強的隱匿性,已成為新型犯罪行為的重要載體,如何有效打擊暗網犯罪,是新型犯罪領域的國際性難題。
在暗網上,公民隱私數據買賣、器官買賣、色情服務等黑灰產較為普遍,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成為受害者或施害者。
本期欄目專訪了在該領域有著長期研究的山東大學計算心理學研究院院長姜斌祥教授,為讀者揭秘“暗網”。
監控“盲區”下的暗網犯罪
《百家法治講壇》:什么是暗網?
姜斌祥:互聯網分為明網、深網和暗網。如果把互聯網比做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叫表網或明網,普通人通過超級鏈接或傳統的搜索引擎就能訪問。表網下邊是深網,即隱藏的網絡,是無法通過超級鏈接訪問的網絡,比如,社交軟件的部分內容,或者政府部門或一些公司的內網等通過加密設置,傳統搜索引擎也無法搜索到。暗網則是指深網中只能通過Tor、I2P、自由網及其他地下網絡特殊加密匿名軟件才能訪問的特殊網絡。簡言之,暗網是深網的一個子集,而非全部。據不完全估計,深網里約有10%至20%是暗網,且不斷在增長。
暗網能有效隱匿用戶信息和有關痕跡,這就使得暗網天生具備了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暗網匿名實施各類非法交易和違法犯罪活動。
2006年,農夫市場誕生,2011年2月,絲綢之路上線,2013年,夢幻市場建立,2014年12月,阿爾法灣正式啟動,這些平臺都是暗網發展的產物,也是暗網犯罪虛擬實施的平臺。
暗網用戶通過洋蔥路由等特有的訪問技術進人暗網自由市場,通過平臺進行各類違法犯罪。
《百家法治講壇》:暗網犯罪有哪些特點?
姜斌祥:暗網犯罪是以暗網為犯罪工具,通過暗網實施或推動的犯罪行為,歸類于新型網絡犯罪,但實際上其所涉及的范疇卻遠不止網絡,在毒品交易、洗錢、軍火貿易、黑客服務、色情服務、艾滋病傳播乃至恐怖活動、國家安全等犯罪方面,暗網均有涉及。
暗網因其與生俱來的隱匿特性,被不法分子廣泛運用于犯罪,對防范新型網絡、經濟、危害國家安全等犯罪行為提出了嚴峻挑戰,在查處犯罪時追蹤溯源方面也迎來了巨大挑戰。
暗網犯罪類型多有鮮明特征且危害性極大,跨國界趨勢發展迅速,諸如毒品類犯罪、金融類犯罪,尤其以比特幣方式的洗錢犯罪、銷售非法獲取或造假的信用卡及賬戶信息為主,還存在買賣武器、惡意攻擊、報復、造假等其他類型犯罪。
暗網犯罪具有犯罪人智能性較高、隱蔽性強、查處難度大、社會危害廣、內部人員犯罪可能性大、犯罪人身份條件非特定、彼此聯系緊密、意識形態混亂的基本特征,比如,犯罪人對自身行為性質無清晰認識,認為他們有權力如此做,其意識形態混亂,并沒有意識到其實施行為已觸犯法律。
從暗網犯罪特點上歸納,其存在犯罪行為類型多元化、支付手段隱蔽性強、犯罪地域全球化的特點。
《百家法治講壇》:暗網犯罪的具體危害有哪些?
姜斌祥:暗網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大,在暗網上,敏感信息被泄露,比如,暗網已成為個人、金融和技術信息交易集散地。
另外,在暗網上,兒童色情內容肆意傳播,上面的很多內容容易嚴重扭曲年輕人的價值觀。在暗網上,參與者露骨地展現交易成果,讓全網感知其勝利果實,參與者還會展現犯罪過程,讓全網感知其犯罪血腥場面與細節,獲得群友的學習觀摩、歡呼、祝賀以及打賞。
有數據顯示,在暗網中10歲至18歲的訪問者占29.9%,19歲至27歲的訪問者占52.5%,28歲至36歲的訪問者占8.8%。當年輕人對于暗網中的違法犯罪行為變得習以為常和麻木不仁時,將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暗網還存在軍火交易、槍支泛濫的情況,為恐怖主義發展提供了溫床。
當現實犯罪一旦移入暗網就處于不可控狀態,存在犯罪無限放大的可能性。因為暗網游離于偵查視野之外,由此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違法犯罪者的加入。更令人心有余悸的是暗網的在線教育,比如,教你如何利用或欺騙一個組織、成為網絡罪犯、實施勒索軟件攻擊、創造惡意軟件、教唆殺人和自殺等。
暗網的“破局”之思
《百家法治講壇》:治理暗網犯罪的難點是什么?
姜斌祥:根據全球打擊暗網的實際結果看,平均七八年才能打掉一家暗網平臺,時間成本、偵查成本、技術成本等都非常高。
暗網的洋蔥路由有多層匿名的特點,致使暗網網站和用戶均可達到完全匿名化,將犯罪人與現實世界里的身份徹底分離,犯罪行為難以被發現,不易被監管,類似于現實生活中的地下黑市。
相對于表網或明網,暗網在犯罪手段和方法上,體現出了更強的隱蔽性,暗網平臺則成為犯罪的避風港或保護傘?,F在加上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又帶來很多新問題,如比特幣成為暗網的法幣,給偵查活動帶來挑戰,難以溯源追蹤,尤其是跨境犯罪,更是難以追蹤證據。同時,各國的法律不同,偵查技術手段參差不齊,整體水平也都還達不到實際的要求。
《百家法治講壇》:針對暗網犯罪的打擊和防控,您有什么思考?
姜斌祥:因為暗網犯罪往往涉及跨境跨國,其犯罪的猖狂程度,已經對國際安全秩序造成嚴重危害,單個國家往往束手無策,只有各個國家聯合起來,形成暗網犯罪治理合力,才能更好地預防與治理暗網犯罪。
具體到國內,在制度層面上,需要認真落實網絡安全法為核心的基礎性法律規范,讓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切實把網絡經營運作過程中的各漏洞進行填補,擠壓網絡黑產的生存空間。
打擊網絡黑產是一個綜合社會化工程,需要各環節、各鏈條、各參與主體的共同努力,只有把網絡黑灰產的土壤鏟除了,暗網犯罪自然無所遁形。
在技術層面上,要加強關鍵技術研究。比如,要在主動獲取暗網威脅情報、識別深度學習算法、暗網數據爬蟲、暗網內容發現與分析、匿名通訊網絡流水印的追蹤、隱藏服務指紋識別溯源、空間資源探測、暗網重要站點頁面標簽和文本特征識別、暗網域名收集與內容分析、暗網案件爬蟲取證、基于節點注入暗網掃描、網絡攻擊源追蹤、暗網流量識別用戶行為分析、暗網模擬關鍵技術以及數字孿生暗網等方面做研究。
暗網不是法外之地,對于暗網的治理,我認為首先要針對暗網犯罪等新型網絡犯罪,從法規上研究,制定專門的條款依法治網;第二要針對暗網犯罪的特點,呼吁實務部門和學者們在防范領域加大宣傳,尤其是呼吁青少年遠離暗網;第三是要強化偵查領域的技術科研力度,適當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技術手段多維并舉提升輔助偵查能力。
“開學法治第一課”以視頻、文字報道和直播等形式,與廣大受眾就有關話題進行探討。掃描二維碼可觀看相應節目。
■ 相關鏈接:
《百家法治講壇》是由法治周末報社出品的一檔大型中視頻法治節目,每期節目10至20分鐘,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各界知名人士擔綱主講人,講述身邊的法治故事或經典案例,以達到普法和推動法治進步的目的。
■ 主創團隊:
出 品 人:陳建國 總制片人:張 亮
總 策 劃:孫繼斌 總 監 制:劉立民
總 導 演:賀 斌 制片主任:宋媛媛
編 導:王 雪 實習編導:薛佳樂
■ 出品機構:
法治周末報社
■ 播出與報道平臺:
視頻:視頻號、微博、公眾號、抖音等主流新媒體平臺
報紙:《法治周末》報
網站:《法治周末》官網、法治網等
APP:法治號(法治日報社開發建設的法治新聞資訊法律服務聚合平臺)
音頻:荔枝、騰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