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bpc9g"></rp>
<del id="bpc9g"></del>
<label id="bpc9g"></label>

      <ol id="bpc9g"><samp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samp></ol><rp id="bpc9g"><object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object></rp>
    1. <button id="bpc9g"><acronym id="bpc9g"></acronym></button>
      <th id="bpc9g"></th>

      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名家說法

      《百家法治講壇》聚焦“手機成癮”

      2023-11-09 09:38:37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百家法治講壇》錄制現場。

      《百家法治講壇》主編 賀 斌

      《法治周末》實習生 薛佳樂

      一腳、一拳……言語辱罵親生母親,還威脅“要自殺”,只因母親不讓自己看手機。這是今年4月9日,發生在云南省昭通市的真實事件,一名12歲男孩在診所輸液,因想玩手機便拔了針頭跑了出來,母親追上后制止,當街便對母親辱罵毆打。

      無獨有偶,7月26日,北京市地鐵金魚胡同站內,一名15歲的男孩因沉迷游戲,手機被沒收后,也對母親進行了言語辱罵和拳打腳踢,一旁年幼的弟弟被突如其來的暴力嚇得哇哇大哭,民警聞訊趕到現場進行了處置。

      手機成癮不僅影響著個人的身心健康,也對家庭、社會產生著負面影響?!坝螒虺砂a”是手機成癮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19年9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沉迷于網絡游戲或電視游戲、妨礙日常生活的“游戲成癮”認定為新的精神疾病,列入國際疾病分類中。

      青少年是手機成癮的重災群體,為有效破解和應對青少年手機成癮的問題,本期《百家法治講壇》與山東大學計算心理學研究院院長姜斌祥教授就手機成癮的成因、危害及應對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探討。

      《百家法治講壇》:手機成癮的現狀是怎樣的?

      姜斌祥:2022年2月,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公布了對全球24個國家近3.5萬人在2014年至2020年手機使用情況研究報告,其中中國用戶在手機成癮問題上排名第一。此次研究對象是青壯年,平均年齡28.8歲,女性占比60%。研究表明,2014年至2020年全球范圍內成問題的智能手機使用日趨嚴重,預計這一趨勢將會持續下去。

      在手機成癮的群體中,大學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一些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和手機導致曠課掛科被退學。除大學生之外,中小學生也不例外。比如,徐女士是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家長,自從孩子迷上了手機,她便過上了“痛不欲生”的生活。每天下班回家都會看到孩子抱著手機或平板的背影,在手機游戲中早已把作業忘到了九霄云外。勸導呢,沒有效果,還被扣上“啰唆”的帽子;沒收呢,又免不了引發惡戰……這導致徐女士一看見孩子在玩手機時就怒發沖冠,又無可奈何。

      百家法治講壇:手機成癮的危害有哪些?

      姜斌祥:目前認為,手機成癮的兩大危害,即身體危害和心理危害。

      對身體的危害,主要表現在視力、睡眠、身體發育等方面。比如,長期玩手機會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影響睡眠質量致使出現失眠癥狀,還有手機輻射的問題,對兒童的危害是很大的。費朗大學有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從而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出現厭學,失去求知欲。還有容易引發肩周、頸椎等疾病,容易變得孤僻、孤獨,喪失注意力等,其生活圈子變窄,人際關系較差,存在抑郁癥的隱患等。    

      《百家法治講壇》:手機成癮的使用特征是什么?

      姜斌祥:手機成癮的使用特征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過度使用:往往會忘記時間或者忽略其他事情,致使上網時間長度超過預期;二是戒斷反應:當無法使用網絡時出現易怒、緊張或抑郁的特征;三是耐受性增加:不斷追求更長的網絡應用時間,更換安裝更好的電腦設備、軟件等;四是產生負性后果:好爭論、說謊、成績下降以及易疲勞等。

      《百家法治講壇》:手機成癮是如何形成的?

      姜斌祥: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性腦疾病,現代醫學的普遍共識是生物易感性、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最終導致形成成癮。成癮大致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社會、朋輩及家庭因素導致過度使用網絡和手機。比如:電腦、平板和手機放在床頭,睡覺前朋輩邀約玩手機游戲,父母為了自己玩好不受干擾好不負責地放開孩子也玩手機;另外就是家庭的溺愛式管教、威權式管教、忽略式管教等3個管教方式都使得孩子比較容易過度使用、沉迷手機。

      第二階段,玩手機既忘憂解愁,又能得到生活中得不到的歸屬感、成就感,故沉迷手機。

      第三階段,手機愈用愈多方能滿足,戒斷難受,再次使用手機后,無助沮喪,又再用。

      《百家法治講壇》:手機成癮的機制是什么?

      姜斌祥:可從幾個著名實驗和神經科學視角解釋手機成癮的機制。

      首先,幾個著名試驗說明了手機成癮機制。一是在一項研究實驗中,名為“Moments”的手機APP對其用戶使用手機時長的追蹤統計數據來看:總體用戶平均每日使用手機的時間約為3小時。

      二是一個無手機恐懼癥試驗:英國YouGov研究機構經過試驗研究,于2008年首次提出“無手機恐懼癥”概念,意指手機不在身邊或由各種原因導致手機聯系不暢時產生的擔憂甚至恐懼感。

      三是無底碗實驗:比如,如果你吃飯時,有人在暗中源源不斷地向碗內補充食物,那么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地吃下更多食物。這是因為,碗中食物分量沒有減少,所以人們沒有得到“結束”的提示,所以繼續進食。受到這項實驗啟發的硅谷頂級軟件產品設計師Aza Raskin發明出了無限滾屏功能,滑不到盡頭的手機頁面,吸引著用戶不停地向下滑動頁面查看內容,手機的使用時長也因此會直線上升。四是斯金納的鴿子實驗:斯金納曾經利用鴿子進行行為實驗,他發現,如果在鴿子敲擊按鈕時投放食物,不久之后,鴿子就能學會按按鈕獲取食物。更神奇的是,如果換成隨機投放食物,鴿子就會為了這個不確定的獎勵,而多次敲擊按鈕。無法預期的獎勵,成了刺激與行動關系的關鍵。我們不停地刷手機是因為手機APP給我們的反饋/獎勵是隨機的,我們知道自己肯定能在APP上刷到感興趣的東西,但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刷到。這樣,人們就手機成癮了!

      其次,我們來講講手機成癮的神經機制。

      一是成癮的神經心理鏈結模式:人們具備享樂避苦本能,而玩手機能激發愉快滿足感;若持續使用,則產生耐受性、戒斷痛苦反應等。

      二是手機游戲成癮髓鞘化異常:手機成癮者會產生髓鞘化(腦內高速帶寬)異常,比如,打手機暴力游戲一周,其額葉、前扣帶回皮質的活化就會下降。

      三是通過非藥物強迫行為可加以改變大腦酬賞回路:多巴胺是一種復雜的神經遞質,當大腦期望得到獎勵或產生新的知識時,它就會釋放出來,而手機正是利用了人類內心的弱點,不確定的反饋時間越短,越容易獲得快感:一方面,手機創造出的短期的多巴胺驅動的反饋回路正在使我們上癮,不定時地點贊;另一方面,當參加可以分泌更多多巴胺的活動時,時間估計會被縮小,就像是大家花費在打游戲上面的時間會比畫在工作上的時間感覺過得快。于是,根本停不下來!

      四是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利用磁共振造影來測量神經元活動所引發的血液動力改變:2020年的一項研究中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對手機成癮者的大腦進行了掃描,其中手機成癮組21名、對照組23名參與了這項研究,通過基于體素的形態測量(VBM)研究灰質體積(GMV),使用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靜息時的神經活動。研究結果顯示,更頻繁地查看手機社交媒體的人,也可能對來自手機的傳入信號更加沖動。

      五是EEG腦電微狀態。這是一種通過電極陣列上電位的空間拓撲關系來定義多通道腦電信號狀態的方法。結果表明:手機成癮者在注意力轉移、重定向和工作記憶方面存在缺陷,聽覺信息處理和語音處理能力也比健康對照組差。

      《百家法治講壇》:手機成癮后怎么辦?

      姜斌祥:手機成癮后一定要進行戒癮治療,否則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導致抑郁和焦慮等心理疾??!戒癮目標:控制或停止使用手機。戒癮原則:采取個體化和綜合性治療措施,對大多數手機成癮者來說至少需要3個月治療時間。

      首先,“放下手機,立地成才”。

      其次,屏幕的顏色是用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建議把手機屏幕設置成黑白。藍光使人清醒,藍光的減少也會降低孩子們使用手機的時間,建議使用防藍光的屏?;蚴謾C膜。

      最后,對于重度成癮者,我們可以有多種手機戒癮治療技術可選。一是現代醫學戒癮技術:前往醫院專業科室進行診斷和治療。二是傳統醫學戒癮技術:使用中成藥脫癮及對癥治療,包括針灸、“穴位操”“經絡刺激儀”等。三是教育矯正技術:開展教育矯正,如個別教育技術、課堂教學技術、項目矯正技術等。四是心理矯治技術:動機晤談技術;認知行為治療;正念防復癮技術;內觀療法;敘事治療技術;表達性藝術治療技術;家庭治療技術等。五是運動干預技術:要求進行多關節、技巧性、協調性的中高強度的運動干預,減輕患者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提升自尊和控制能力。六是神經調控技術:經顱磁刺激技術;經顱電(直流電/交流電)刺激技術;經顱超聲刺激技術;腦深部電刺激;生物反饋技術;神經影像技術;腦機接口技術(BCI)等,從而促進防復。七是人工智能與數字戒癮技術:包括數字干預軟件技術、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評估與干預技術、虛擬現實干預技術等。八是社會工作技術:以戒癮為起點,進一步引導成癮者的自我重建,最終達到成癮者的社會融入。九是戒癮效果評估技術:主要是以神經影像為代表的可視化定量戒癮評估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作為最前沿的數據分析技術,也經常在戒癮評估系統中進行應用。

      《百家法治講壇》:如何預防手機成癮?

      姜斌祥:手機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復雜性的腦疾病,其發生發展與生物、心理、社會學因素有關。從醫學角度來看,對成癮者需采取預防為主、早期干預與治療康復的三級防治模式。

      首先,共情傾聽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玩手機的需求。

      其次,共同約定上網和玩手機規范,家長以身作則。制定孩子健康上網和玩手機規范:0歲至3歲: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不可以用,3歲至6歲:限制一天不超過1小時;6歲至9歲:兼顧科技產品使用與運動/社交生活的平衡,監督下使用,每天限制在兩小時之內,家長以身作則;9歲至12歲:規范下使用,一天不超過兩小時的使用規范,違反規范,可停用電腦、平板和手機等產品一天;約定關機不用電腦、平板和手機等產品的家庭時間;12歲至18歲:自主管理。對于科技產品和平臺執行的規約機制:盡量限制10歲以下的孩子平日使用手機,假日只能使用半小時到2小時,10歲至14歲孩子平日只能在寫家庭作業時用計算機,14歲以上才給手機。

      再次,每用30分鐘就要站起來活動10分鐘。

      最后,多增加“高四感”生活和非手機生活。一是“高四感”生活(歸屬感、愉悅感、成就感、意義感),包括社交性休閑活動:結交新朋友;參加社團;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與朋友逛街;參加家庭聚會慶生會等。運動性休閑活動:騎單車;慢跑;游泳;做瑜伽等。文藝性休閑活動:唱歌;寫書法;下棋;拼圖;看電影;聽音樂等。戶外游藝性休閑活動:登山;遛狗;吃美食等。實用性休閑活動:按時完成作業;照顧寵物;寫日記;整理房間等。服務性休閑活動:當義工;輔導弱勢同學作業等。二是經營家人關系:與孩子一起累積愛的存折,家人的愛是抗壓的支持力量。三是以生涯教育找出孩子的優勢能力:學業成績不是唯一決定成就的標準。四是以生命教育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順境、逆境坦然面對;學會紓解壓力,為他人服務。

      《百家法治講壇》:如何培養孩子上網和使用手機的好習慣?

      姜斌祥:對于這方面,我推薦五種網絡和手機使用好習慣。首先是“人”,父母和孩子討論網絡和手機交友情形;其次是“事”,父母要保護好孩子的隱私,還要適齡讓其接觸網絡和手機游戲;第三是“時”,要規定每天網絡和手機使用時段,規定每天先做功課再上網和手機;第四是“地”,睡覺時手機不放床邊,且要關機;第五是“物”,使用可控管時間、時段、內容的網頁和手機APP。

      具體預防手機成癮的使用手機策略:一是隔離,不放床邊、不隨身帶、關機靜音;二是刪除APP,社群網絡APP、游戲APP、瀏覽器;三是上網流量限制;四是守護天使管理APP,監控使用時間、時段、隔離不當網頁;五是擇選健康上網手機APP。

      《百家法治講壇》:如何幫助已成癮的孩子戒“癮”?

      姜斌祥:對于玩手機已成癮的孩子,采取下列幾個方面幫助孩子:

      首先,要循序漸進正面管教。

      其次,行為改變(操作制約)。誘導、正能量、加獎懲分明且逐步合理的引導孩子的上網和玩手機行為改變。

      再次,要多稱贊少責罰。

      希望本期探討能夠幫助到更多的家庭和同學,也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破解手機成癮這一難題,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提高家庭的幸福感,以及護航網絡安全等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掃描以上二維碼觀看視頻節目。

      責編:韋文潔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noweden.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