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陶瓷制造業(yè)歷史悠久?脊艑W家在我省發(fā)現(xiàn)最早的陶器,經測定距今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在明清時期,大通橋爾溝農民就采用當?shù)厍嗄啵止つ笾瞥鲈煨秃,再用地窯燒制砂罐、砂鍋、砂火鍋等生活物品,由于制作精良、經久耐用,所以,受到廣大百姓的歡迎。
1930年,來自甘肅的陶瓷工匠們來到西寧小峽,建起了土窯燒制砂器和黑瓷,后命名為小峽缸廠。這個廠是西寧第一家初具規(guī)模專門制作陶瓷的工廠,但到了1953年后便停產了。
1943年,從甘肅窯街來了二十多位陶瓷技工,在大通小煤洞口建成容積為三十多立方米的倒煙窯4座,工人有四百余人,采用當?shù)氐那嗄、石英石和煤就地生產白瓷和黑瓷。白瓷產品主要有茶壺、茶杯、碗、盤子等;黑瓷產品有缸、盆、壇子等。當時該廠命名為大通缸廠。青海解放后,廠子經過改建,實現(xiàn)了機械化生產。1975年生產黑瓷27.4萬件,還增加了工業(yè)陶瓷、水管等產品,成為全國同行業(yè)中的佼佼者。1962年廠子分為西寧市第一陶瓷廠和西寧第二陶瓷廠。一廠以生產黑瓷、水缸為主,二廠以生產白瓷為主,兼產電瓷瓶和耐火磚等產品,后來實現(xiàn)了原料處理球磨化、泥料輸送管道化、燒制隧道化等現(xiàn)代化生產。1975年生產白瓷279.6萬件,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還增加了少數(shù)民族的日用品——龍碗,并試制成功高檔酒具及美術瓷器。1985年生產電瓷瓶830噸,遠銷省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