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文人墨客愛竹,愛它的超凡脫俗、愛它的剛正不阿,有感而發(fā)寫就了不少朗朗上口的詩句。竹子不僅入詩,入畫更是清新雅致,文同、鄭板橋的水墨翠竹便是個中杰出代表。
而要論及“竹”入瓷器,“珠山八友”之一的徐仲南在此領域享有極高成就。他早年畫人物、中年畫山水、晚年偏重翠竹,獨獨他的翠竹畫得清新可愛,在瓷畫界一枝獨秀,引領風騷。1930年,徐仲南加入了月圓會,正式成了珠山八友一員。那一年他58歲,是這個瓷畫高端組織中最年長的一位,人稱他大器晚成。
1918年,46歲的徐仲南受聘于江西瓷業(yè)公司,從省會南昌來到了煙霧繚繞、依山傍水的瓷都江西景德鎮(zhèn)。
成立于清末的江西瓷業(yè)公司在民國期間有著非凡的影響力,而彼時畫藝高超的徐仲南被委派到景德鎮(zhèn)主要的任務是傳授畫藝,并參與經營管理。
不知是徐仲南的管理能力不強,協調能力不夠,還是由于潔身自好、不愿應酬、不合潮流,很快就被解聘。這時,徐仲南反倒感到一身輕松,從此在自己不大的庭院里植松種竹,一心一意地揮毫作畫,畫紙畫,也畫瓷板。徐仲南年輕時候人物畫得多一點,中年偏重山水,老年幾乎只畫松竹,又以翠竹為重。
院子里有著連片的翠竹,客廳里掛著文同、鄭板橋的墨竹,此時的徐仲南筆墨之下已經翠竹片片,或玉樹臨風、或拔地晴空,觀之讓人猶如入仙境的幽靜感。
結緣月圓會
1930年風和日麗的一天,陽光灑滿了翠竹依依的庭院。徐仲南像往常一樣修剪了竹子,回到書房對著不知觀賞了多少遍的文同墨竹又津津有味地默讀了起來。這時,虛掩的院門被推開,來的是老友——月圓會的召集人王琦。
原來,月圓會自1928年成立以來,八塊一堂的瓷版畫供不應求。因由畢伯濤與劉雨岑不和,借故離開了景德鎮(zhèn),畫魚十分出色的鄧碧珊又意外離世。 8位畫師,只剩6位。這時王琦力邀徐仲南、田鶴仙加入。
王琦為人豪爽,又是自己的老朋友,況且能參與月圓會畫高檔的瓷板,著實讓徐仲南憧憬,自然很高興地接受了邀請,成為了珠山八友一員。從此,他的翠竹在珠山八友的作品中扎下了根,并在瓷畫中獨樹一幟,聲名遠播。
品格如翠竹
清澈如練、奔流不息的昌江映著江西滿山的翠竹,流經窯煙繚繞的景德鎮(zhèn)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浩渺的鄱陽湖。猶如彈指一揮間,昌江已經把人們帶入了1949年,全國解放了。58歲加入月圓會的徐仲南已經77歲。這時他的瓷畫作品,尤其竹子更到了出神入化的一步,人畫具老幾乎沒人能超越。
這年蘇北旱情嚴重,景德鎮(zhèn)也積極參與了賑災。年事已高的徐仲南將蘇北災民的苦難視為自己的苦難,他不僅捐出了珍藏了多年畫得最好的翠竹瓷板,還夜以繼日創(chuàng)作40幅紙畫一起參加了義賣。這位竹里老人徐仲南的高風亮節(jié)可見一斑。
作為珠山八友之一徐仲南,其翠竹為人們津津樂道,成為了拍賣場上價位節(jié)節(jié)攀升的耀眼明星。大師1953年已駕鶴西去,隨著歲月的流逝,大師的作品已不可多得,每一件都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