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人寵矛盾”:需要更基礎的公眾教育
2023-10-26 12:43:57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當我們把它們當成城市、社區的一員之后,我們的視角可能就會轉變
圖為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銀湖街道如意社區動物文明建設協會志愿者在巡邏中進行“文明養犬,善待動物”宣傳。 受訪者供圖
《法治周末》記者 鄭超
前不久發生的“四川女童被狗咬傷”事件,引發了公眾對寵物(社區動物)管理和公共安全的深刻反思。不少地方加強了對狗的管理甚至主動展開抓捕,但也由此引發了更大范圍的討論與爭議。
山東大學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曾于2021年至2022年開展《城市社區貓治理現狀研究》,希望通過社區大樣本的量化數據來了解人們對社區貓的態度,以及通過質性分析社區治理案例,尋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
山東大學動物保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王博負責對該量化研究進行分析。圍繞上述研究及其對社區動物管理和公共安全帶來的啟發,《法治周末》記者與王博進行了一次對話。
城市和社區的一員
《法治周末》:2021到2022年,山東大學動物保護研究中心開展了《城市社區貓治理現狀研究》,研究背景是怎樣的?調研結果有哪些發現?
王博:有一些聲音提及到流浪貓的生態危害,比如流浪貓捕鳥、破壞社區衛生環境等。很多這類研究成為社區、公眾眼中撲殺流浪貓的理論支撐,也是促使形成對流浪動物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
作為學者,我們認為有必要發表不同的聲音。在山東大學動物保護研究中心郭鵬老師牽頭下,我們開展了上述研究,希望了解城市居民對此問題的態度。雖然取樣、方法、工具上難免有瑕疵,但是至少提供了另一種聲音。
首先,我們希望重新定義所謂的流浪動物。所謂的“流浪貓”,就是社區貓。我們的觀點是,社區貓可以很好地反映動物在社區生活中的一席之地。無論從這些貓被遺棄的來源(大多是家庭遺棄或丟失在先,后來才是無節制繁育產生更多),還是貓的生存空間,它們都不完全是野生的或流浪的,而是與社區緊密關聯的,活動范圍也是有一定邊界的。
“流浪”一詞,很大程度上撇清了人類應該為此承擔的責任。比如我們常說的“去流浪”等,帶有一些浪漫色彩,是人們主動的選擇。顯然,貓或狗的“流浪”,是與人類飼養活動脫不開干系的。
這次調研只聚焦貓,因為貓的社區性更強,出現在社區的頻率更高。而狗更多出現在街道路邊、或者有些狗本就是散養狀態,比如一些施工工地附近,就會有很多看似流浪狗自由地游走,但其實是有集體主人的。
我們的結果有很多發現,各種指標都指向社區居民(樣本有一二三四線城市、不同年齡段、不同受教育收入水平、不同類型社區等,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對社區貓的態度是積極的,即使談不上喜歡,也會反對去撲殺。
當然,因為管理的缺位,物業、居委、城管、民間組織等所站的立場、視角可能都不相同。
對于如何治理,一些案例以及一些居民的呼聲主要集中在可以采用一定方法對貓進行誘捕絕育后再放歸,對于貓的生活地點可以在社區里進行規劃和引導。
總之,這些都反應了貓的社區屬性以及居民視貓為社區一員。居民強烈反對“趕盡殺絕”,一方面這種方法過于殘忍,一些撲殺現場會造成圍觀,導致更多不堪后果;另一方面即使某一階段社區貓從某社區被清除,過一段時間后,其他飽和社區的貓還是會“流浪”到該社區,無法根除。
而如果通過絕育手段,社區內的貓的數量與投喂資源能夠形成一定的穩定關系的話,貓的數量可能會自然淘汰,數量總體上是相對平衡的,不會出現過度泛濫的情況。
當我們把它們當成城市、社區的一員之后,我們的視角可能就會轉變。貓狗都是人類的朋友,在家庭中都曾給予人類莫大的慰藉,而因為一些人的不負責任的行為,使它們淪落街頭,它們就應該變成敵人嗎?
解決“人寵矛盾”之道
《法治周末》:在您看來,為何“人寵矛盾”頻發,且引發全網關注?
王博:我關心人寵關系背后的心理機制。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引入一個概念——link violence,翻譯過來是“暴力的關聯”。
研究發現,對動物的虐待,與對兒童、老人的虐待,以及家庭暴力等,呈現出很強的關聯性。不同形式的暴力問題背后,都呈現出一種強者對弱者的主宰和控制。比如,曾經長期目睹過動物虐待的兒童,相比沒有類似經歷的兒童,在長大后有更高的比例參與各種形式的暴力行為。很多對暴力犯罪者的研究也揭示,他們在童年曾經有過目睹或參與動物虐待的經歷。
因此,我們之所以把這些流浪動物定義成社區貓、社區狗,是希望轉變視角,擁有一個友善的氛圍和環境。如前所述,它們的痛苦和我們面臨的所謂矛盾,本身就是我們人類帶來的。
管理養狗養貓行為,要從根源上去做一些工作。我們當然可以亡羊補牢式地絕育、領養、安置等,一些政策制度也很有必要,但我認為更基礎的公眾教育才是防患于未然。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即使出了問題和矛盾,也有協商解決之道。但如果從孩子到每個成年人,內心都懷有對動物、對他人的敵意和冷漠,缺少反思,那么“人寵沖突”的“火”是滅不過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理心缺失的情況下,很多人養貓養狗,表面上說是愛,實際卻并不在乎動物的生命狀態;對貓狗進行的“品種改良”,培育出了人類喜歡的品種,卻不顧這樣產生出來的貓狗帶有先天性的殘疾;更不用說遺棄、喜新厭舊、漠視甚至虐待了。
一些所謂看似愛動物的行徑,實際上表現了人類的自私、自大,說明這些人缺乏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飼養寵物,需要真正的同情與關懷,要求認識動物的本性,尊重動物的天性和生活習慣,給它們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這些都是養寵物的人的基本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