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ChatGPT,教育更應“順勢而為”
2023-11-02 09:56:27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智道
欄目主持人:於興中
目前,我們仍無法預見ChatGPT的風險與前景哪個將占據主流,也無法對ChatGPT時代的到來視而不見
□黃蘭松 馬穎
當下,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然對社會各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沖擊,而其在教育領域的風險與應用更是備受關注。作為一種顛覆性的創新,它是引發教育領域變革的海嘯,帶來無限機遇與挑戰——從工具手段、思維模式到目標理念、教育生態,教育領域,無疑在ChatGPT的影響下發生了廣泛而深遠的變革。
在強大的技術支持下,ChatGPT的非凡能力為教育實踐帶來眾多積極改變。
在學習內容制定方面,ChatGPT可通過教育研究與智能化決策,根據學生的多樣需求與不同學習風格生成定制化的學習內容,提供定制化的教學指導。在學習反饋與評估方面,ChatGPT提供兼具及時性與精準性的自動化分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在良性互動中促進學生改進。而在學習輔助方面,ChatGPT則可以模擬教師或助教,提供實時反饋與指導,輔助教學過程。
由此可見,從前期的學習計劃制定,到中后期的評估、反饋與答疑,ChatGPT貫穿了教育的全方面,顯著促進了教育的改進與創新。
全面的挑戰
然而,我們無法對ChatGPT的負面影響視而不見。首先,ChatGPT始終無法提供真正的人際互動與情感鏈接,學生若長期依賴于此并減少與他人的真實互動,將不利于情感發展與社交技能的養成。
其次,ChatGPT涉及對學生個人信息與數據的處理,如果這些數據沒有得到妥善保護,可能會造成隱私泄露的安全風險。
最后,始終依賴ChatGPT并不可取。一方面,基于大數據訓練而來的ChatGPT難免發生錯誤,誤導性信息的產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過度依賴于AI強大的思維能力,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將被削弱乃至退化。
ChatGPT帶來的挑戰是全方面的,這場來勢洶洶的改革波及教育理論、教育體系與教育實踐的方方面面;但其帶來的有益成果也不可估量,它的存在為教育領域創新方法的實施搭橋牽線。
分化的態度
正因如此,實踐中人們對ChatGPT的態度出現了分化:或大力支持,或保持中立,或竭力制止,或消極回避。
清華大學教授錢穎一斷言,人工智能將使傳統教育的優勢煙消云散。與他相似,有相當部分人對人工智能持懷疑態度,并認為ChatGPT的使用會使教師和學生因懶惰而喪失分析能力,最終導致傳統教育擁有的優秀品質分崩離析。鐘秉林等學者則從教育體系出發,認為以問題為中心來建構知識框架的ChatGPT將導致學習的碎片化,帶來傳統教育體系土崩瓦解的可能。
但王竹立等學者對之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在ChatGPT技術的輔助下,“課程”這種傳統形式非但不會毀滅,反而還會強化——線上教育的模式能顯著提高教學效率性與靈活性,使課程更加智能化、個性化與綜合化。
學者畢文軒則寫到,缺少創造性是ChatGPT的痼疾,作為生成式模型,它只能根據其訓練期間的數據模式來生成缺乏原創性的反應。但王竹立認為缺乏創造性并不會從根本上影響ChatGPT的應用與發展,未來的人才要善于與智能機器共同工作,將自己的大腦與機器的外腦共同組成復合腦,在自身承擔創造性工作的同時,把左腦的常規性工作交由機器全權負責。
基于ChatGPT模擬助教角色的能力,周洪宇等學者認為教師群體可能因此退出歷史舞臺。但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經驗豐富、情感充沛、擅長獨立思考的教師并不會被淘汰。在一定程度上,ChatGPT甚至助力著教師團隊的遴選,選拔出真正具有“共情能力”“創新能力”等優秀特質的教師,對教育業發展有益無害。
平衡的支點
對ChatGPT進行價值評判,絕非簡單的“好”“壞”可以囊括。揚長避短,擇善而從,新技術的優勢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比如,面對信息過載與依賴性的威脅,教育者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并應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其獨立、批判思考的能力。
面對學習內容局限性的問題,教育者可作出AI之外的解釋補充,確保學生接觸到多元多樣、全面準確的教育資源。同時,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篩選與辨別信息的能力,促其更客觀、冷靜地面對觀點與信息。而對于學生的情感與互動需求,則可以通過舉辦小組活動、辯論、角色扮演等方式來滿足。
針對隱私與數據問題,更需要教育機構與技術商共同努力,重視學生個人信息和學習數據的保護,保持與學生方的透明溝通。在相關法律的規制與監管下,在相關部門的正確引導下,ChatGPT走上符合倫理標準、法律理念的正確航道勢在必行。
無論是傳統教學還是新興教育,最終目標都如出一轍。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生教育生態,同樣以增強綜合分析能力、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養成創新創造能力為核心。目前,我們仍無法預見ChatGPT的風險與前景哪個將占據主流,也無法對ChatGPT時代的到來視而不見。
鑒于ChatGPT在教育領域的優異影響力與巨大潛力,問題不再是非黑即白的“認同”與“拒絕”,而是選擇用何種方式接納,如何找到更平衡的支點。在筆者看來,“順勢而為”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我們要積極適應新技術帶來的變化,嘗試構建新的教育生態,直面挑戰并擁抱它的無限可能。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