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bpc9g"></rp>
<del id="bpc9g"></del>
<label id="bpc9g"></label>

      <ol id="bpc9g"><samp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samp></ol><rp id="bpc9g"><object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object></rp>
    1. <button id="bpc9g"><acronym id="bpc9g"></acronym></button>
      <th id="bpc9g"></th>

      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文學·副刊

      國際學術視野中的沈家本

      2023-11-02 10:02:09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與其單單稱他(沈家本)為法律家、立法家,還可以稱他為擁有高度政治敏銳性的政治家,他在中國法律近代化中發揮的作用可以說是不可估量的吧”


      圖為浙江湖州沈家本歷史文化園用沈家本的《歷代刑法考》等著作內容作為展廳背景墻。尹麗 攝

      《法治周末》記者 尹麗

      “雖然韓國鮮有專門研究沈家本的學者,但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韓國學者一定都知道他的經歷和貢獻?!?/p>

      10月30日,韓國釜山大學人文學研究所教授金瀚博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今年,適逢沈家本逝世110周年。作為清末修律代表人物,沈家本主持制定了《大清新刑律》等法典,并寫作了大量的法學論著,有力地推動了包括廢除酷刑在內的律法改革。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大變革時代,這位老人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0月29日,金瀚博出席了在沈家本故里——浙江湖州舉辦的第三屆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他此次提交的論文是關于清代流放刑的終結。而沈家本正是不顧反對之聲,廢除流放刑的積極推動者。

      與金瀚博一同出席此次研討會的外國學者還有德國明斯特大學漢學系教授萊因哈德·艾默理希、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大津透、日本愛知縣立大學日本文化學部丸山裕美子等。他們之中,有人提交的論文與沈家本有關;有的雖并非清代歷史研究者,但也對沈家本的名字相當熟悉。

      另一方面,在研討會的主題報告環節,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仁善、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趙晶也都將目光投向了外國學者筆下的沈家本。

      一個國際學術視野中的沈家本,由此浮現在人們眼前。

      “或許,回應只是尚未開始”

      艾默理希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自己是第一次來到沈家本故里湖州,對這里充滿了好奇。沈家本歷史文化園、沈家本紀念館都是讓他流連忘返的所在。他此次提交的論文也與沈家本密切相關——《西方漢學對沈家本之論述》。

      文中,艾默理希分別從參考書、教科書以及研究著作三個門類進行了梳理。在參考書部分,他提到了一本自學生時代就影響自己頗深的參考書——《民國名人傳記辭典》。這本辭典中,有關沈家本的詞條細致、清晰地描述了沈家本的家族、教育背景、官場經歷和創造性的工作,內容足有4頁。

      在艾默理??磥?,上述詞條作者很可能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中的一員。書中的許多事實陳述和判斷也得到后出之作的回應。

      艾默理希發現,絕大多數外國研究者在提及沈家本時,只是粗略地引用了他們可能研究過也可能沒有研究過的史料來支持其論述。

      在西方主流教科書中,沈家本極少被討論甚至不被提及,這讓艾默理希感到驚訝。

      而就西方漢學家的研究著作而言,荷蘭學者梅耶爾的研究成果最為艾默理希所稱道,因為他不僅翻譯了大量的引文,還詳細闡述了沈家本和一些與沈同時代人的思想。

      艾默理希在主題報告中還引用了美國華裔學者華世平的觀點:“在刑部長年且平淡的工作將沈家本訓練成了老練穩重的官僚,這恰是康有為、梁啟超等較早的改革家不具備的品質?!币约?,沈家本采取的是“不依賴宏大理論的漸進式法律體制改革路徑”。

      不過,“華世平教授所稱的‘沈家本熱’在中國產生了宏富的學術積累,但并未在歐洲和美國得到回應”。艾默理希寫道:“或許,回應只是尚未開始?!?/p>

      “沈家本主宰了他的時代”

      張仁善則通過對法國法學家讓·愛司加拉以及其筆下著作《中國法》的研究,勾勒出一個法國法學界泰斗眼中的沈家本。

      愛司加拉是具有很高國際影響力的法學家,曾在巴黎大學培養中國留法的法學博士生。他精通中國法律史,曾經參與指導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的立法和執法活動,并協助指導中國政府收回治外法權,還曾為瞿同祖審讀經典著作《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的英文版書稿。

      有別于普通的西方漢學家,愛司加拉對中國的認知不單單來源于書本、文獻,而更來源于其常年旅華經歷。

      愛司加拉給予沈家本極高的評價。在討論沈家本在近代中國法學中的地位時,他說,“沈家本主宰了他的時代”。

      愛司加拉認為在涉及中國法律史的各類著作中,沈家本是“一個不能略過的名字”。因此,他在《中國法》一書中,系統地介紹了沈家本的著作。

      在對中國古代法律史的考察中,愛司加拉參考沈家本的研究成果最多。根據張仁善的統計,沈家本的名字在《中國法》中屢屢被引用,“全書正文出現沈家本的名字達到25次,注釋征引沈家本的名字達到39次,參考文獻中出現沈家本的名字達到13次”。

      “沈家本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

      中國近代法律受日本影響頗為深遠。趙晶在論文中寫道:“自近代以來,日本學者或深度參與當時清廷的立法活動,或精研中國古代法制史,無論哪個方面都會‘遭遇’沈家本,或識其人,或讀其著,因此留下了一些關于沈家本的書面記錄或評論?!?/p>

      趙晶提到的日本學者包括廣池千九郎、小河滋次郎、桑原騭藏、瀧川政次郎、奧村郁三、島田正郎、喜多三佳等。

      小河滋次郎所寫的《清國的獄制》一文中,“有力的法律學者”一節對沈家本進行了專門的評介。他寫道:“現在法律學堂的大臣即校長是沈家本,此人兼任法律館總裁。他被稱為著名法學家,通曉東西各國法律之梗概,是一位頭腦清晰、思慮周密的人物。雖然與法律相關的作者也不少,但最近此人關于法律的論文集《寄簃文存》出版,是相當有價值的杰作。雖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鑠、精力旺盛,為壯者所不及。在每周召開二三次的調查會中,他必然出席,盡可能加以監督鼓勵,其領會新說的能力也頗為驚人?!?/p>

      與小河滋次郎不同,桑原騭藏的評論風格頗為尖銳。但即便如此,他對沈家本的研究還是頗為肯定的。比如,他提到《沈寄簃先生遺書》是“極其出色的著作”“極好的參考書”。

      瀧川政次郎作為日本法制史學者,一生著述頗豐。他在評述沈家本的《漢律摭遺》時寫道:“本書為一代博識之士,傾其蘊蓄而作,其旁征博引,不僅漢律,炎漢一代之制亦備于一書,此非過言……本書中有多處無從獲得考證結果的解釋,作者明言‘今已無考’‘其法意如何不可詳矣’,唯有充滿自信而不炫耀的老大家方能為此?!?/p>

      同時,瀧川政次郎也指出了沈家本這本著作的不足之處,認為后者“全然無視金石瓦磚所存漢代文字,此點乃大缺陷所在”。

      島田正郎在對沈家本的法學著作和學術業績進行介紹之外,還指出,“與其單單稱他(沈家本)為法律家、立法家,還可以稱他為擁有高度政治敏銳性的政治家,他在中國法律近代化中發揮的作用可以說是不可估量的吧”。

      在論文中,趙晶還提及一個故事:奧村郁三有一件其恩師留下來的紀念品,那是沈家本手書的一副對聯:“數畝薄田唯種秫,幾間破屋只堆書?!眾W村郁三認為,這是“十分珍貴之物”。

      喜多三佳從三個方面總結了對沈家本的評價:“首先,他是獨立的知識人……其次,他是懷抱理想的現實主義者……最后,在研究他時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普通人將要引退的年紀,他被委以全新的工作,而且還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毕捕嗳颜J為,其正是沈家本的寫照。

      對于喜多三佳的沈家本“托古改制”說,研究日本古代律令學的專家瀨賀正博略有異見。他認為,沈家本“一生都在學習法律,而且在中國傳統法上學識深厚,當世恐鮮有其匹。他對中國傳統法學的認識,與其如通說所謂融合了西歐法,還不如說是在正確認識傳統法學自身功能、作用的基礎上,加以源自西歐法學的理解。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沈家本的思想根底中始終貫穿著舊有的傳統性思維……”

      “在日本,對于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尤其是資深學者而言,沈家本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蓖枭皆C雷訉Α斗ㄖ沃苣酚浾哒f。盡管她是日本史研究者,也依然對沈家本有所了解。

      沈家本后裔、中國政法大學退休教授沈厚鐸則更直接地感受到了日本學者對沈家本的敬重之情。

      多年前,有位日本學者前來拜訪,在日本學者的請求下,沈厚鐸拿出了珍藏的沈家本手稿請其一觀。那位日本學者不愿污損手稿分毫,洗凈、擦干雙手,之后捧著手稿認真地讀了起來……

      手稿讀罷,日本學者又再三懇請沈厚鐸帶自己看一看位于北京金井胡同的沈家本故居。這讓沈厚鐸頗感為難,因為故居當時已成大雜院,舊時風貌早就蕩然無存。成行之后,日本學者果然大呼“可惜”。

      經過一眾學者的奔走呼號,沈厚鐸深感欣慰的是,如今的沈家本故居經過騰退、修繕,已經煥然一新。一批又一批的國內外的學者、游人來到這里,或參觀,或研討,沈家本的思想財富與精神遺產由此得以更好地流傳。

      責編:尹麗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noweden.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