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bpc9g"></rp>
<del id="bpc9g"></del>
<label id="bpc9g"></label>

      <ol id="bpc9g"><samp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samp></ol><rp id="bpc9g"><object id="bpc9g"><blockquote id="bpc9g"></blockquote></object></rp>
    1. <button id="bpc9g"><acronym id="bpc9g"></acronym></button>
      <th id="bpc9g"></th>

      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文學·副刊

      深度合成技術的兩副“面孔”

      2023-11-16 10:03:23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智道

      欄目主持人:於興中

      檢測合成視頻和合成更加真實的水平本就是一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過程,攻防雙方只是交替地領先。一句話,沒有什么一勞永逸


      視覺中國供圖

      朱悅

      深度合成的門檻幾乎每周都在下降。不妨以合成明星發言視頻為例——近期,在一些視頻中,借助深度合成技術,不少明星可以“說”非常地道、流利的英文,而且從音色、口型等方面來看,感覺就是“本人發言”。

      僅僅是不久之前,合成出來的人臉還有些許僵硬。合成需要懂一點點技術,渲染的速度也不是很快?,F在,合成的視頻毫無做作之感,應用服務開箱即用,手機渲染也是立等可取。深度合成正在迅速地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進而言之,深度合成將是人人可用的日??萍?。

      這一現象可以通過兩個相當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

      從遏止深度偽造的角度出發,核心的關切是如何保證能夠把合成信息與真實信息區別開,從而鼓勵以負責任的方式來使用這一技術。在數據賦權確權的角度下,這意味著數據要素的生產、加工能力越發普及到每個人,為始終躊躇不前的確權問題提供了方向。

      從一體兩面的角度考察深度合成,可以揭示數字法學研究中兩個更深層次的要點:既要一體地考察兩面,又要意識到兩面同屬一體。

      遏止深度偽造

      我國對深度合成已有成體系的監管規則。最主要的是通過標注、水印和檢測等方法,將合成信息與真實信息區別開來。合成與真實的區別不僅有助于保障信息受眾的知情權,也有助于引導負責任使用技術、遏止深度合成用于深度偽造。如果借助明星之口散播謠言,能夠及時加以處置。與此同時,有區別就有混淆。區別和混淆之間的攻防對抗始終在持續。

      標注、水印和檢測代表了區別合成與真實的三種思路。

      首先,深度合成的用戶和服務提供者可以明確標注信息是合成的??吹竭@個標注,受眾立即就知道這是合成出來的信息。其次,深度合成的用戶和服務提供者可以在信息中打上顯性或隱性的水印,通過眼看、耳聽或者其他技術手段能夠感知到合成的源頭。水印和標識有相似性,但更加隱蔽,也更強調事后的溯源。最后,研究者和從業者也在不斷開發新的技術,來準確判斷信息是否屬于合成。

      三種思路都可以起到引導和遏止的作用。標注在保障受眾知情權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虛假合成信息的不良影響。虛假合成信息是否作了標注,受眾對其真假的觀感是截然不同的。水印的目的在于保證事后溯源和追究責任的能力,同樣也有遏止不良影響的作用。檢測有利于互聯網信息平臺履行主體責任,不僅可以通過提示等方式加強受眾知情權的保障,也可以對疑似屬于合成、但沒有標注或者打水印的信息及時作出限流等處置。

      標注、水印和檢測也面臨混淆的困擾。只要有區別,就總會有抹消區別、混淆真假的可能。標注很多時候可以被涂抹或者裁切掉。顯性和隱形的水印相對難以去除,但使其失效的方法也在不斷翻新。檢測合成視頻和合成更加真實的水平本就是一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過程,攻防雙方只是交替地領先。一句話,沒有什么一勞永逸。

      數據賦權確權

      數據的賦權和確權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個人對數據如何享有、享有多少權益,始終是這一問題無法繞過、必須面對的關鍵。深度合成的門檻下降,一定程度上把數據要素的生產和加工能力“分布式”地交到了個人手中。既讓數據權益的圖景變得更加復雜,也為在保障個人權益的基礎上實現數據賦權確權照亮了一縷曙光。

      深度合成門檻的下降,可以視作數據要素的生產和加工能力的分布式配置。越來越多曾經只屬于實驗室和大企業的數據生產和加工能力,現在進入到個人的電腦和手機,任憑個人按其需求加以利用。個人可以將其手頭的文本、錄音、圖像和其他數據要素加以組合,生產出大量新的數據。也就是說,人們既可能借某個形象之口代言;也可能自制數字化身,遨游虛擬現實。數據要素生產加工的分布式配置,將會充分激活億萬個體處存留的數據要素。

      數據權益的圖景因此更加復雜。

      一方面,個人作為數據要素的生產和加工主體,意味著數據要素的權益沖突會變得空前地頻繁、瑣碎且復雜。不再只是政府、少量企業和同一面貌的眾多個體間的平衡,而是要在各不相同的億萬個體之間作權衡。

      另一方面,數據權益的預設格局也會受到挑戰。從數據來源者到持有者和加工者,無法再預設哪一類主體主要是大企業,哪一類主要是個人。一切皆有可能。制度設計需要包容復雜多端的張力。

      盡管如此,這很可能是在保障個人權益基礎上推進數據賦權確權的起點。既然有所謂“數據不動模型動”,為什么不能有“數據不動能力動”“數據不動權益動”?與其要增加更多的知情同意、層累更多的文書備案、坐觀個人與其他主體間的能力和素養鴻溝日益增大,不如說為個人提供更多的技術能力、讓數據要素的潛力在個人層面得到充分釋放、盡可能拉近個人和其他主體在數字素養和能力上的差距更值得探索。不過,在筆者看來,對后一方向的重視依然不足。

      既是一體,也是兩面

      深度合成將是人人可用的日??萍?。從這一技術的兩副面孔出發,可以得到兩類相當不同的結論。如果從加強內容治理、遏止深度偽造的角度出發,我們看到的是通過區別、遏止與攻防;如果從賦能數據生產、數據確權賦權的角度出發,我們看到的是數據不動能力動和數據不動權益動,以及長期來看彌補數字鴻溝的可能性。數字法學的許多問題都有兩幅甚至更多的面孔。對深度合成的考察,也可以為研究這些多面的問題帶來啟發。

      首先是一體地考察兩面。無論是深度合成,還是虛擬現實、數字人和元宇宙,無論將這些新現象新問題稱為什么,這些新現象新問題同時都是數據,也同時都包含數據處理活動。進一步來說,無論如何分析這些新現象新問題,還是就其得到何種法律結論,這些結論同時都涉及數據權益的配置和變動。如果只重視新的一面,或許會忽略對數據權益的影響;如果只固守數據的一面,則會忽略未來的潛力和可能性。

      其次是兩面實同屬一體。從遏止深度偽造的角度來看,深度合成似乎是一個弊多于利的技術。監管的重點在于治理、遏止和處理。從數據賦權確權的角度來看,深度合成似乎又是一個潛力遠大的技術。未來的重點在于激活、賦能和包容。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話語,不同的話語帶來不同的評價,不同的評價導向不同的制度,但本質并沒有因此脫離一體兩面。還有更多的數字法學問題也是如此。終究仍是如何評價和對待個人能力增強的問題。

      (作者系同濟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責編:尹麗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noweden.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